农险保费破千亿元,意味着什么
农民日报 2023-02-17 08:12

如今,农业保险已日益成为农民应对农业风险挑战的坚实依靠。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92亿元,同比增长23%。事实上,自2020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这组亮眼的数据意味着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还存在哪些差距?

立春时节,天气转暖,河南省汝南县杜庄村种植大户董亚维漫步在自家田垄旁,去年11月播种的冬小麦如今长势喜人。和往年一样,在完成播种后,董亚维就办理了农业保险投保手续,“交完保费,心里才踏实。”

2017年是董亚维成为种植大户的第一年,突降的暴风雨让田间小麦大面积倒伏,犹如给了董亚维当头一棒。次年,当保险公司业务员推广农业保险时,曾经的受灾经历让他深切意识到农业风险保障的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参保了。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央财政开展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迈出关键一步。

如今,农业保险已日益成为亿万农民应对农业风险挑战的坚实依靠。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92亿元,同比增长23%。事实上,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15亿元,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还存在哪些差距?

从50亿元到破千亿元,高增长动力何在

从2007年到2022年15年间,中国农业保险的高速发展成为全球农业保险发展的一道风景线。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192亿元,尤其是2019年以来,保费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在全球绝无仅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这样评价。那么,高增长背后的强大动力源于什么?

回溯1982年我国恢复农业保险以来的40年,会发现2007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我国开始实施农险保费补贴政策,此后,补贴力度逐年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农业保险高速增长的关键动力。

从农险发展的背景来看,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农业本就面临着自然、市场、社会、技术等多重风险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高投入、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愈发集中和凸显。无论是破解农业产业的先天不足,还是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需要,都需要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必须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并减少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作为“绿箱”农业支持政策则不受限制,农业保险由此成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

2004年,我国提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三年后,《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开启了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农业保险自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自2007年实施保费补贴政策以来,财政部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年均增长率为21.7%。2022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亿元,同比增长30.3%,各级财政总保费补贴资金占保费收入的比重在80%左右,极大减轻了参保农业经营者的参保支出负担,调动了农业保险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202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资金148.69亿元,占2021年保费补贴资金总额的44.6%。”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穆月英列出了一组数据,在她看来,财政补贴的“给力”是农业保险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财政补贴的范围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大。2007年,中央财政分别在新疆、内蒙古、山东、四川、湖南和江苏6个农业大省(区),开展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大豆保险试点,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将中央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到能繁母猪、奶牛、天然橡胶、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15个品种。

2018年,我国在内蒙古、辽宁等六省(区)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2021年至2022年,财政部将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由前期6个省(区)的24个产粮大县,逐步扩展至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区)全部产粮大县,主产省覆盖面积达6.67亿亩。

农业保险的品类和险种也在“扩容”。2020年,我国在20个省(区、市)实施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地方自主选择不超过3个特色险种申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其中,广东荔枝、湖北小龙虾、湖南柑橘、陕西苹果、宁夏枸杞、内蒙古肉牛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已被纳入奖补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对于政策性农险的保费补贴大部分达到80%左右。从2007年到202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给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了4372.1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22.6%,可见各级财政在支持农险发展方面力度非常大,这是农险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庹国柱表示。

“天有不测风云,俺有农业保险”,这样的宣传标语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随着财政补贴力度、宣传引导力度的加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知晓率、投保率都在稳步提升,推动保费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种粮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利用农业保险抵抗生产风险的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省里开发‘农险直通车’应用后,农民在手机上就能投保、理赔申报,便利度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计财处处长李万虎表示。

在太平洋财险河南分公司三农经营管理中心承保理赔部经理刘捷看来,随着农业保险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参保意识在逐步提升。“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业农村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业保险,经常入村入户进行宣传。还有一些种植经济类作物的农户,生产投入比较大,对保险的需求也比较高。这些年,农民的投保积极性确实提高了不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峭认为,随着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作为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更加凸显,也意味着其在国家农业风险防控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农业保险“保”的到底是什么?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的水稻种植户向永刚也尝到了农业保险“兜底”的甜头。去年7月,内江市遭遇高温酷暑天气,降水偏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伏旱,导致水稻受灾。但为自己种植的水稻全部投了保险的向永刚,则感到了不幸中的万幸。

“经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定损,干旱造成我家种植的水稻绝收9亩,按照保险政策我可以得到赔款9900元。”向永刚连连称赞,“有了农业保险,种地没有后顾之忧了。”

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持续增长,本质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具体体现。近十几年来,农业保险乘着国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的东风,跻身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农业保险保的到底是什么?

“农业保险的主要功能包括风险管理功能和损失补偿功能,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大有作为。”穆月英表示,“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家庭小而分散经营为主,风险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农业保险可以在农业生产者因灾致损后给予一定补偿,稳定收入,保障农民在遭遇风险的情况下也能在下一期顺利开展生产活动,稳定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

张峭表示,农业保险主要起到风险保障的作用,可以直接稳定农民收益,特别是对于种植粮食的农民来说,农业保险可以稳定收入,降低风险。“在交保费的时候,因为有补贴政策,农民只需要缴纳一部分,但受灾后却可获得全额的赔偿。”

“从国际上看,农业保险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能够很好地实现农民种粮保本微利要求的主要政策工具。”李万虎表示,“要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农业保险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已经受到了农户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广泛认可,补偿资金可以直接帮助农户减少损失、稳定收益,起到‘稳定器’的作用。种粮主体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建立科学的生产预期,从而有序扩大生产规模、投入生产资料,同时在遭遇风险时,也可以通过补偿资金恢复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保险部总经理助理谢银旦说。

作为首批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地区,河南省目前已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省域全覆盖。“小麦每亩保额1000元,水稻每亩保额960元,玉米每亩保额950元,重点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兼顾小农户,进一步提升了主粮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和能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计财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符合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基本上可以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

“滴滴滴……”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的种粮大户莫建华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仔细一看,原来是水稻的保险赔付款到账了,共计7万多元。

莫建华流转了土地1200余亩,靠着机械化轮作油菜、小麦与水稻等作物。“去年田里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幸亏我为庄稼上了农业保险。这不,勘察定损之后,赔付款很快就到账了,有保险兜底,心里踏实多了!”

从农险的功能作用和实践成效来看,农业保险在粮食生产上保的是农民收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成了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器”。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农业保险则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特色产业往往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大、比较效益好、产业集中度高,通过引入保险机制,不仅可以抵御特色产业发展风险,保险的增信功能还能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色农险产品的开发适应了各地农业的不同需要,近年来中央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有力促进了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量增收。”山东日照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成慧说。

1万斤死鱼,这个数字曾经让浙江省杭州市江鲜农场负责人陆伟民心痛不已。然而,他购买的水产养殖保险却给他带来了好消息,保险公司按照每斤6元的价格对死亡的太阳鱼等品种进行了赔付,最终陆伟民获赔6万余元。如今,像水产养殖等重点特色农业产业的保险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纳入政策支持的特色农产品还比较有限。庹国柱表示,按照中央一贯的“扩面、增品、提标”的指导方针,政策性农业保险会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未来,种植养殖生产的更多标的会纳入保险补贴目录,逐步为乡村振兴构筑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网。

“农业保险+”碰撞出“新火花”

与农险保费规模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是,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农业保险+”,不仅将农业保险延伸至更广阔的农业产业领域,创新了农业保险产品,也通过将保险与期货、基金等金融资源融合,碰撞出“新火花”,拓展了农业保险的功能。

“在浙江,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已基本全覆盖农业县域和特色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了一县多品,正向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探索发展。”中国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农险部副总经理朱慧介绍说,“险种的确定是根据各个地方的农业产业特色、受风险程度和农户需求来决定的。浙江的地方特色富民产业包括茶叶、杨梅、油茶等,这些作物种植生长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是气象因素,更适用于气象指数保险,低温、降水、高温、干旱等都是气象指数保险理赔触发的条件。”

谢银旦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在河南省98个县(市)开展特色农险业务,推动三门峡、郑州等地实现整市特色农业保险投保。“在传统物化保险基础上,我们先后开展了毛尖低温冻害指数保险、小龙虾天气指数保险、猪饲料成本指数保险,果蔬、肉羊、柘城辣椒、开封大蒜、郑州果树等价格指数保险,有机融合气象数据和价格数据。”

对传统农业保险来说,指数型保险是一种创新型农业保险,在保费方面也享有一定补贴。“我们这里95%的种茶户都已经参与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苏同波说,“保费标准每亩100元,政府负担保费的80%,农户自付20%,一亩地的保费才20元,比一捧茶叶钱还低。赔付的标准是每亩3000元,低保费,高保障,农民当然愿意参保。”

“指数型保险具有设计简洁、易懂以及‘一触发,就赔付’的特性,赔付标准通常来源于第三方数据,比如气象部门公开发布的台风路径、气温、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不对称,能有效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还免除了对灾害事故现场的查勘定损,保险赔付高效、便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福建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彭娉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保险+”的概念异军突起,“农险+信贷”“农险+期货”等新模式新探索不断涌现,使得金融资源与农业生产进一步深度融合。

说起生猪“保险+期货”产品,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养猪大户王如意如数家珍。“这两年猪价大起大落,比过山车还刺激。亏钱的时候保险能赔,赚钱的时候,花点钱买个保险也安心的。‘保险+期货’对于农户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去年我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买的。别说,效果还挺好,确实保障了我的收益,这不今年我每一期都参与了,一共保了2400头猪,我自己平均每头猪交了30块钱左右,最后收到赔款17万元多。”讲到保险赔付,王如意更是笑脸盈盈,“每头猪平均补了70来块钱。以前养猪经常担惊受怕,现在可以全身心投入了!”

“‘保险+期货’模式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强的避险工具,将农业生产经营者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分散,是农户或企业所面临的价格风险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传送带,有效地完善了农业生产经营者与期货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创新应用也层出不穷,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逐步运用到农险业务中,化解了传统作业方式下面积厘定难、精准查勘难、定损理赔难等问题。

“目前整个承保理赔的流程中,我们已经实现了线上化操作和管理。这几年我们在吉林省、辽宁省大面积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定损,通过卫星对土地全域的损失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然后由无人机和地面的查勘人员两者相结合,进行现场勘验,数据再反馈公司系统,逐步实现‘精准承保、精准理赔’。”中航安盟保险副总经理冯春表示。

从保物化成本迈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

我国农业保险不断刷新纪录,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向前。站在新起点上,农业保险如何寻求新突破?“由大到强”还有多远?

“整体看来我们只能说是一个农业保险大国,还不能算是保险强国。”庹国柱表示,“我们的政策农业保险覆盖的标的很有限,这把风险保障‘伞’,能遮蔽的范围很有限。农林牧渔,特别渔业还没有纳入保险补贴目录,农村财产,如农房、农业机械、渔船、农用设施、仓库等也都需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标的,这些方面与农业保险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险,即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所导致的农产品产量损失补偿其物化成本。庹国柱认为,目前虽然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逐步在推开,但是其他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标的仍以生产环节物化成本保险为主,这对于农业的风险补偿来说是很不够的。

冯春也持相同观点:“比如说美国农业保险的产品,大部分是以收入保险为主,而我们现在收入保险的占比还比较低。由于我们在农业金融方面的一些机制体制都还不健全,一些农业数据的积累也不够,所以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展收入保险的条件。”

他进一步解释道,对于收入保险来说,区域农作物产量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在我国农户之间的种植方式、种植规模、管理模式都有较大的差异,再加之部分历史数据的缺失和不完善,这些都是导致收入保险无法大规模推开的因素。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保险强国主要以保障完全成本为主,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还要努力追赶。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大部分还停留在物化成本层次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和体制。”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纪翔表示。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农业保险的承保也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作“后盾”。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景元表示:“立足福建农业特色产业多、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我们陆续开通了蔬菜、茶叶、水果、畜禽等特色农业保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特色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而对于部分保险公司来说,农业保险经营水平也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保险的网点覆盖度和服务水平明显较低,谢银旦对此深有体会:“保险公司的政策、产品等宣传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部分农户对农险政策了解不深入,农户知情率低,自主投保意识差。线下验标、公示等环节的工作量大,致使保险公司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随着农业保险向纵深发展,业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上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短板与问题也得到重视,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2019年,财政部联合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举措,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穆月英认为,我国应持续拓展农业保险功能。一方面,基于大食物观,聚焦粮油糖肉蛋奶鱼果菜茶等生产风险,做好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领域,比如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施和推广相应的农业保险。此外,还应增强参保主体信贷能力等多元功能,为建设农业强国织密保险安全网。

除此之外,还应促进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农业保险高速发展时期,需要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法律依据,推动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性农险业务的顺利开展。

我国农业保险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农业保险由传统的“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转变已成大势所趋,这仍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精益求精的探索。“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兼具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农业保险,必将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曾经,复杂多变的农业风险可能让农民颗粒无收,如今,农业保险这把大伞正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逐渐撑开……

(杨久栋、毛晓雅、祖爽)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农业保险转型升级正当时
经济日报 2024-10-14
农民购买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有什么用? 财政部帮算了一笔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规模世界第一 农业保险如何遮风挡雨
中国青年报 2023-09-20
发展农险撑起减灾“防护网”
经济日报 2023-08-21
暴雨过后,保险能为五常米农弥补损失吗?
中新经纬 2023-08-14
政策性农保为“三农”遮风挡雨
经济日报 2023-06-11
业界建言:完善农业保险立法 提升政策支持精准度
证券日报 2023-03-12
银保监会:近10年财险业保费年均增长10.6% 年均净利润约400亿元
财联社 2022-10-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