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18日,北京印刷学院联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艺术专委会举办主题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多元共生”的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40余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实践成果,实现理论突破。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印刷学院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持续为国家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北印方案。同时,发展进步中的北印注重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以及内涵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在新文科建设中新艺科的改革与发展,学校着力打造“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和并存的可能性有无限多的探讨余地。站在艺术的角度和艺术与科技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本身的限度和问题有一个超出科学之外的视角的反思,可以说是艺术与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设计的边界在不断延伸,可以通过对科学、艺术与技术关系的讨论,来对当下的设计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设计的未来。此次论坛即是为探讨这一问题而搭建的学术平台,期待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享。
在主旨论坛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建筑学院教授凯伦·基佛博伊德进行了题为《在相互支持的跨学科创作中共存:参与性的反叙事》的演讲。她认为,跨学科创造力强调视觉隐喻的制作,强调多元知识的翻译能力和学者之间特殊的认知方式。她强调跨学科的研究和创造力是一个社会过程的反应能力、翻译能力和感知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和生活蓬勃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张夫也教授进行了题为“从并行不悖走向高度融合——再议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的主题讲座。他指出,求真求美是科学与艺术的共性,科学是求真的探索,艺术是求美的探索。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统一矛盾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高度融合。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 “数字技术与艺术”“元宇宙时代的数字艺术”“数字人文与艺术设计教育”“数字时代的博物馆、美术馆策展艺术”“信息时代的设计服务与设计管理”“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管理和艺术市场”6个分论坛。论坛同期举办数字艺术线上学术展览,分为“特邀艺术家”“青年艺术家”“Z&α世代艺术家”三个版块,展示了艺术家们对科技与艺术共融发展的独特见解,展现不同年龄层、不同艺术领域的工作者以科学技术赋能艺术创作的卓越成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