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学历均毕业于名校,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精通两三门语言,考取了各种证书,部分人还是海归……这不是互联网大厂在显摆员工队伍,而是一些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家政服务人员的信息。家政行业已经那么“卷”了吗?据法治日报报道,她们中大多数是在“高学历家政阿姨”的头衔下,做着教辅的工作。以“家政”、“成长陪伴师”等对外宣传,主要任务还是辅导孩子功课。之所以“卷入”家政,是为了避免被封禁查处。
某平台上曾经有不少类似的“家政服务”信息。图据新民晚报
所谓家政,原来是家教。为了唱这一出挂羊头卖狗肉的戏,也真是难为这些公司了。
虽然去年引发热议的“清华女毕业生求职保姆”一事,经市场监管部门查明属虚假宣传,人名、照片、薪酬、简历无一不假。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也确实有一部分年轻高学历人员在家政服务的旗号下,做着家庭教师的工作。这些人收费不菲,换个马甲以暗度陈仓的方式消减了国家的“双减”政策,给雇主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焦虑。
针对这一现象,去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就已经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出,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在实际操作层面,顶着家政服务的招牌,违规行为更具隐蔽性、分散性和多变性,查处起来并不容易。
任由这种名为家政的高价家教存在,势必会消解教育制度的严肃性,影响教育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如果不加以严查严管,堵住漏洞,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是更大且更隐蔽的不公平。
破解这个怪圈,首先是要引导家长们端正态度,增强定力,不要被社会上的焦虑情绪裹挟,减少填鸭式教育的冲动。要根据自家的特点以及孩子的个性、能力,综合制定培养方向,摒弃功利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同时学校也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更要紧的还是教育部门、市场部门以及社交平台要强化监管能力、创新监管方式,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
文/记者 张丽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