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治理的“文明指数”转化为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向更深更实处延伸、借助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推动社区精神文化活动……2022年以来,通州潞源街道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融入百姓生活点滴。根据辖区特点丰富载体,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根据企业个性,提升协同治理的主动性;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党组织、社会单位、居民群众工作同心,目标同向,点点发力,共绘基层治理“同心源”。
“一二三四五”工作法 搭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据统计,环境提升改造项目在古月佳园东西区共补栽50余棵绿植,加装围栏400余米,更新草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实现“推窗见景、出门见绿”。增设电动汽车充电桩2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2处共计249个,自行车棚4个,停车、充电两不误;新添游乐设施2处,象棋桌7处,长椅17处,大人小孩夏日纳凉、娱乐玩耍有了好去处。
“一二三四五”工作法,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大程度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工作目标和服务理念;实施两个机制,即无延时同时对社区和责任科室双派单,对单否、双否件进行双督查;建立三项制度,即建立了《潞源街道接诉即办“八坚持”工作要求》《潞源街道接诉即办“八办”工作要求》《潞源街道“接诉即办”工作优秀案例和先进个人考评奖励工作暂行办法》;搭建四个平台,即围绕接诉即办工作,打造两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吹哨报到”平台、智慧潞源全要素即时响应平台、电子化办公平台;恪守五条原则,即按照全时接单、全方位下沉、全要素响应、全员齐参与、全天候服务五条原则开展接诉即办工作。“一二三四五”工作中,工作人员每办理一单就给居民留下联系方式,真正实现将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并完成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转变。
截至今年9月,潞源街道共接单1032件,主要的问题涉及施工管理、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等几大类,平均响应率99.6%,解决率95%,满意率100%,并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科技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
自2019年1月潞源街道开展智慧潞源全要素即时响应平台建设工作以来,利用智慧化手段,实现多网融合、互联互通,推进人、地、房、事、物、组织等基础数据深度整合,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用大数据提高城市舒适感,让生活更幸福。无处停车历来是车主们最头疼的问题,为让辖区车辆有地儿停、有处去,潞源街道自2021年8月起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召集多部门实地调研,商讨增设停车位问题。同年9月,街道贯彻《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推进行政办公区周边机动车停放治理,对现有停车场进行扩建,并将扩建停车位对社会车辆开放,实行有偿共享,解决了行政办公区周边车辆停车难的问题。此外,街道还推出贴心服务,为方便社会车辆进出,停车场还内设“导航二维码”,司机朋友只需用手机扫描,即可获取周边完整地图,避免开错路。
用大数据优化城市“大脑”,让决策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城市快速发展建设随之带来的是扬尘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如何监管、解决也成了街道面临的一大挑战。潞源街道联合平谷线(通州段)施工方引进“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通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等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实现对项目“人员、机械、环境”等关键要素进行实时监控,当扬尘监测值超过在智慧工地系统中设定的阈值后,自动喷淋控制系统通过接收系统发出的开关指令,实现自动喷淋降尘,同时系统可设置自动喷淋时间段,每天定时喷淋,避免环境污染。
红色阵地成为引领辖区文明方向标
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辖区居民对辖区志愿服务、公共治理的参与度,潞源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倡导志愿服务为方向,推出潞源街道“文明传承人”活动品牌,通过“挖典型、树形象、学榜样”的方式,充分发挥“文明传承人”的榜样引领作用,带动辖区百姓参与到辖区建设中来。
潞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核心区,作为市委组织部推荐的“网红打卡地”,内设“运河红脉”“伟大历程”“时代金句墙”等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区与“社会组织中心”“群团中心”“初心课堂”“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功能区,管理规范化、活动常态化,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的运营模式,成了辖区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学党史、悟初心的活动阵地。
在这里可以看到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的系列展览,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知晓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建立过程以及城市副中心与潞源街道的历史变迁。为提高服务水平,“初心之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区开辟主题党日活动专区,开展榜样领誓人活动,增加党史学习教育类图书,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党员群众可随时随地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除了是党员群众的活动阵地,潞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还成了外卖、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的“暖心港湾”。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暖心驿站”配有桌椅、微波炉、饮水机等便民设施,24小时为辖区内的户外工作者提供手机充电、免费WiFi、医疗救助等贴心服务,让他们有“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场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