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决800万新市民需求“痛点” 首都银行业努力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6 17:29

9月26日下午,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组织举办了“首都银行业支持实体服务民生系列工作发布会”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场活动。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北京银保监局出台了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专项政策,通过一系列金融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创业就业、租房住房、养老健康、生活消费、收入保障等措施,解决新市民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据了解,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所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北京市约有800多万新市民,占全部常住人口的近四成。调研显示,北京新市民呈现“两头集中”的特点,即“一头”集中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等服务类行业,两类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为进一步强化监管引领,北京银保监局于4月8日印发《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机构围绕新市民重点领域金融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积极响应监管部门政策号召,通过联动家政服务、房地产中介等其他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多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座谈会,主动配合监管部门深入调研新市民群体金融需求以及在创业、就业方面的难点痛点,推动会员单位贯彻落实监管要求,不断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努力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今日的发布会上,北京银保监局国有银行监管处副处长吴萌介绍了北京银保监局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是搭建平台,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增量扩面。北京银保监局充分发挥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平台优势,打造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四位一体”的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加大了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了“融资纾困直通车”机制和“首贷户拓展推送”机制,实现辖内金融机构与新市民聚集企业信息融合和精准对接,推动新市民企业纾困发展、新市民个人稳定就业。截至2022年8月末,已累计完成首贷审批4.93万笔,金额2029.11亿元;完成续贷审批1.84万笔,金额669.4亿元,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25亿元。

此外,北京银保监局与新市民行业协会等组织形成有效联动,以点带面汇聚行业金融需求,鼓励辖内金融机构打造不同业态的新市民金融服务模式。

二是细分客群,精准解决新市民需求“痛点”。新市民群体庞大、就业广泛且差异性大,现阶段,北京银保监局已将新市民中人数较多的毕业大学生、创业人员、农民工和快递员作为重点服务群体率先发力,从支付结算、资金需求、生活保障、人身安全等多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和惠及。同时,督导辖内银行机构依托新市民生产、生活、学习、消费等场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丰富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供给。截至目前,辖内银行机构已推出新市民专属信贷产品十余种、资金账户结算类产品等专属金融服务十余类、新市民专属银行卡12张,覆盖创业、就业、安居、消费、就医等多个领域;在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同时,银行机构通过附加减费让利等优惠政策,让新市民享受高性价比的金融服务。

三是汇集数据,科学支撑新市民信用“画像”。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关键要掌握新市民的基础信息和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为缓解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北京银保监局联动北京市8个政府部门,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汇聚了公积金、民政、社保、医保、不动产等信息数据,实现监管数据与政务数据共享,支持金融机构在取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通过数据查询精准捕捉新市民信用状况,快速高效开展金融服务和风险防控。目前,40余家金融机构通过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查询各类信息超过1100万次,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满足了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

四是宣传督导,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针对部分新市民对金融概念和金融产品了解不充分、对数字化金融不熟悉、金融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北京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发挥网点渠道优势,针对不同新市民群体特点和需求,开展常态化、差异化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帮助新市民提升主动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2022年上半年,该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动,面向金融消费者集中开展线上线下数字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宣讲超过11510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