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上述举措既可增加有效投资带消费,又有利于应对贷款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7月份金融数据出现短期波动,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042亿元;此前,4月份金融数据也曾低于市场预期,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8231亿元。从企业端看,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短期流动资金,中长期信贷需求偏弱,这折射出部分企业对于扩大再生产的谨慎态度。
要正视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也无需对此过度担忧。事实证明,我们有充足的政策、方法以及回旋余地。4月份金融数据远低于市场预期,是因为当月经济指标深度下跌。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果断施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稳经济效应较快显现。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相应地,信贷有效需求逐步恢复,6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6867亿元。7月份金融数据短期波动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无需过度解读。
接下来,财政政策要积极作为,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带动企业部门、个人部门的信贷需求回升。一方面,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撬动市场化融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留抵退税工作,尽早尽快释放政策红利,真金白银助企纾困。
金融政策要与财政政策形成有效配合,及时跟进配套融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充分释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效能,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降低信贷资金价格。企业看似信贷需求不足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有效需求,只不过受制于经营困难、利润下滑,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价格更敏感,“贵”的钱借不起、不敢用。融资成本的降低能够激发潜在融资需求,助力扩大再生产,稳住实体部门的收入、预期和信心。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金融机构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宏观思维,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对于银行来说,在经济上行期把贷款放出去不算本事,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时把贷款精准、有效、安全地放出去才是能力。此外,还要统筹好信贷平稳增长、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安全。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