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也是每个人的惜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31 17:00

2021年3月,止庵代表作《惜别》经全新修订、增补新序,由新经典文化出版。

与止庵的其他的作品不同,《惜别》是一部略私人化的书:母亲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每个细节,充满了琐碎平凡的烟火气息。但无疑,这更是一本能让人人都产生共情的书。止庵所写的、所悟的,正是我们大部分人所忽视的生活点滴。

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吧,好时光总会过去的

《惜别》所讲述的与母亲一起的生活片段,感动了无数读者。究其原因,“亲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共鸣。止庵在书中坦言:“我关于母亲的回忆,都很具体,很普通,也很琐碎,充满了各种细节。对我来说,母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些生活习惯,或一份生活态度。”

与杨绛《我们仨》、龙应台《目送》、日本作家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等作品一样,《惜别》的亲情,也是从生活的细碎之处落笔,于微小中见真情,窥见平凡之中的珍贵。

全书共分为了六个部分,以回忆亲情与思考为经,以母亲记录生活的日记、书信为纬。母亲的手泽与作者的追忆交替串联,编织出一幅幅充满亲情回忆的细节图。与母亲一起坐在高楼赏月的中秋,母亲养过的花草,和母亲一起去的餐厅与商场、逛过的公园与展览,陪母亲一起看电影、读小说……字里行间浸透了一位平凡母亲对生命极致的热爱,以及止庵对母亲、对这份浓浓亲情的无限缅怀。

史航在谈《惜别》时曾感叹:“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作家周嘉宁也评论:“从前我看死亡,只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惜别》让我看到了陪伴。”

“惜”是惋惜,更是“珍惜”

除了追忆母亲、记叙生活,《惜别》还引经据典,对生死进行了一番深彻的思考。这一部分探讨,是《惜别》与普通的传记或回忆录最大的区别。止庵在新序中,将书写这一部分的初衷和愿景述予读者:“《惜别》是一部探讨生死问题的作品,我想通过写这本书,思考生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梳理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

止庵认为,中国虽在死生问题上曾多次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如佛教轮回观、基督教天堂观,但在此之前的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即儒家、道家、墨家——尤其是儒家的观念,并未完全泯灭。这一观念的根本,就是人只能活一次,故要珍惜今生的生活。《惜别》的所有回忆与探讨,也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我讲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最终对我们来讲无非只是一种提醒而已。它可能使得我们在想法和做法上,都发生一点变化,出现些许调整。”

不过,《惜别》虽谈了死,落足点却在于生。止庵认为:“怎么看待死,其实就决定了怎么对待自己的生。”所谓惜别,惜的更多的,是所别之人的生活,或者自己与那个人相处的时光。这是惋惜,更应该是珍惜。

只有思考过了生死,才更能感受生活的可贵。只有知道“惜别”,才更能好好“惜聚”。正如社科院文学所学者扬之水所评:“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

这是一部怀抱赤子之心写就的人生之书,情深切切,充满永恒的况味与慰藉。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心之所爱。书中说道:我们面对别离,就有如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读了这本书,或许能让人生的遗憾少一点,生活得更好一些。

文/新经典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感悟|一个人痛苦的根源:看不透因果
儒风大家 2025-01-04
感悟|一个人最清醒的活法,是过滤自己
儒风大家 2024-07-28
感悟|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简单!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3-10-14
感悟|一个人心中真正的爱:是付出、是包容、是慈悲
温暖的女子 2023-09-24
感悟|一个人最大的本事:认清自己
南师国学堂 2023-07-10
节日|杨庆祥:这是一个人民的世纪
北京文学 2023-05-04
感悟|一个人的最好状态:空
渡兰 2022-10-28
感悟|一个人,自有一个人的快乐
念念沐心 2022-10-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