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庐君
敲黑板
某些音乐确实拥有某种神奇、提升道德感的功效
很多人觉得音乐虽然不能拿来修理渗漏的水槽,但它对人类一定有好处,否则它不可能流传至今,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甚至,人们认为某种类型的音乐比其他类型对人更有益。
某些音乐能让你变成更“善良”的人,同理可证,某种音乐可能对人有害(意思并不是说它会伤害你的耳膜),当然也就欠缺提升道德感的效用。这种论点是假设听见“好”音乐时,你会变成一个更有道德良知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那些决定什么好、什么不好的人的背景有助于说明他们的态度。
对高级艺术的喜爱经常被拿来与卓越的社会经济地位画上等号,音乐就常常发挥这样的功用。加拿大作家科林·伊塔克指出,7–11便利店、伦敦地铁和多伦多地铁播放古典音乐以后,强盗抢劫、暴力攻击和破坏公物等案件确实减少了。
这个统计数字被拿来充当证据,证明某些音乐确实拥有某种神奇、提升道德感的功效。多好的营销机会呀!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甚至宣称,很多种业余与流行音乐确实会降低人的道德感。一般来说,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古典音乐——也许还包括某些类型的爵士乐,含有一种道德疗效;而嘻哈与舞曲——当然还有重金属音乐,则是完全欠缺正面的道德要素。
为《星期日泰晤士报》撰写文章的英国文学批评家约翰·凯里写过一本很棒的书,书名叫《艺术有什么好?》,书中提到官方认可的艺术与音乐享有何种特权。
凯里引用哲学家康德的话说:“我主张美的事物是优良品德的象征,唯有如此,它才能带来愉悦的感受……在纯粹的愉悦感受之外,人的心灵还能意识到一种升华与提升。”
那么,根据康德的论点,我们之所以觉得某件艺术作品很美,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作品里存在着某种仁善的、道德的本质,它提升了我们,而我们也满心欢喜。但我们怎么意识到这种东西?
根据这种论点,愉悦与道德提升是相关联的。单纯的愉悦欠缺这种美好的相关性,因此不是好东西。
不过,只要牵扯上道德提升,愉悦就可以被谅解。这话听起来未免有点神秘,甚至有点愚蠢,特别是如果你赞同美的标准是相对的。在康德的新教世界里,所有形式的感官享受无可避免地引向松散的道德观和永恒的毁灭。愉悦需要经过道德调和,才能被接受。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湛庐文化)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