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热推储蓄类产品提升业绩 长期仍需看服务优势
新华财经 2022-06-26 14:08

货币型基金、银行定存、银行理财收益下跌,权益市场表现不佳……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险企纷纷将储蓄类寿险产品作为主力产品,其中增额终身寿险受到热捧。受益于储蓄类产品销售旺盛、银保渠道新单和价值贡献占比提升等因素,不少机构预计寿险市场有望在下半年迎来拐点。

在银行网点和一些保险经纪渠道,增额终身寿险的热度不断上升,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近期,农行一位客户经理向记者极力推荐一款预定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称这是目前最热销的储蓄类寿险产品,可以抵御通胀让资产稳健升值。而在社交平台上,保险代理人也都卯足了劲在推荐增额终身寿险。这款产品宣传的优势主要包括:锁定预定利率,稳健增值兼具高灵活性。

确实,在各类理财收益下行甚至跌破净值的当下,锁定中长期固定收益这个优势对投资者而言很有吸引力。因此,增额终身寿险持续占据银保渠道主流位置。

实际上,今年以来,各头部险企的银保渠道表现不俗,成为拉升新单保费的主力,其中增额终身寿险是当之无愧的“C位”产品。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太保寿险的银保渠道表现更是拉动了整体的保费规模,保费从去年一季度的11.75亿元跃升至今年同期的116.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92.9%;新华保险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212.41亿元,同比增长25.7%。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也显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2021年就占据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终身寿险占据期缴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增额终身寿险与普通寿险的不同之处在于“增额”二字。普通寿险的保额是恒定不变的,而增额终身寿险的有效保额能够逐年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同时,其现金价值也会随着有效保额的增长而增长。

广发证券分析师陈福认为,目前行业产品策略倾向于储蓄类,且受客户青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疫情影响下居民储蓄意愿明显提升,“更多储蓄占比”在疫情后显著上升;二是虽储蓄类产品收益率较低,但其刚兑属性迎合低风险偏好及高净值客户对于安全性、稳定性收益率资产配置的需求;三是“产品+服务”的模式吸引高净值客户,包括养老服务、保险金信托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满足高净值客户养老和财富传承的需求。

过去几年,市场不确定性日益增多,寿险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2021年,保险代理人数量锐减252.1万人,同比下降近30%;全国人身险行业原保费收入总计31224亿元,同比下降1.42%,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降约5.7%。

这也倒逼各寿险公司调整产品策略,在权益市场不佳的背景下储蓄类险种需求相对较好,因此各大公司更加注重储蓄类产品的推动。例如,平安人寿今年3月份开始也热推增额终身寿险。

“目前保险代理人留存困境尚未消除,重疾险持续疲软,保险行业面临诸多发展考验。寿险处于深度转型期,受到疫情持续影响及新单销售压力,市场积极推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以更好地满足理财需求、提升产品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储蓄需求回暖,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速已呈现回暖改善迹象。

招商证券的研报指出,中国平安自3月份推出盛世金越增额终身寿险之后,取到了不错的销售效果,较好地贡献了业务增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重疾险的缺口,一方面得益于此类产品高收益率、支取灵活等特征带动客户需求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公司积极的产品推动方案,作为一类“新型产品”其后续销售有望持续向好。

不过,业界也表示,尽管当前储蓄类寿险产品阶段性的吸引力有所提升,但长期来看仍有不确定性,唯有通过打造独特的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才能有效赋能销售。(记者 王淑娟)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寿险产品定价切换在即 部分险企炒停售
证券时报 2024-08-14
窗口期不足1个月 3.0%人身险产品陆续停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8-13
寿险1月保费增速“哑火” “报行合一”打乱销售节奏
第一财经 2024-03-03
3.5%到3.0% 不嫌收益低!银行把这类产品卖爆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1-31
聚焦产品淡化营销 储蓄险仍为主流
金融投资报 2023-11-16
银保大降温!客户经理:保险销售回归常态 这两类产品接棒“3.5%增额终身寿”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9-01
预定利率3.5%正式下架 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或为新销售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8-02
复利3.5%!“停售”风声不断 这类产品火了
中国证券报 2023-06-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