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刺探的眼睛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护航?《晒娃请三思》给出答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6 21:00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晒娃”内容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社交平台,随便翻开朋友圈或是微博,都可以轻易看到形形色色的萌娃照片和视频。对观看者来说,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行为,或许是繁冗生活中获取短暂欢乐或轻松的源泉;而对发布者来说,留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可爱瞬间,借此与网络社区中具有相同经历和兴趣的人建立联系,甚至是帮助自己以及别的孩子和家庭摆脱困境,都让他们深陷“晒娃”的魅力而无法自拔。但是,在我们分享或浏览任何有关孩子的内容之前,是否曾想过这样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孩子的重要信息?它们将被何人所见,被如何利用,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近日出版的《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2年5月)一书中,新罕布什尔大学法学学者、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莉亚·普朗科特引领我们一同审视了自己习以为常却可能欠缺思忖的晒娃行为,剖析了其可能引发的众多风险。

犯罪分子的窥探

一张幼儿的出浴照、几条记录学校生活的推文、一段家庭日常的短视频……这些司空见惯的晒娃内容,都可能会包含孩子的相貌、年龄、名字、学校、住址、家庭成员等重要信息,虽然我们有时会默认“观众”都是可靠的亲朋好友,但事实上,这些内容后续的传播途径却是未知的。一但在某一环节中被“有心人”所盯上,孩子就可能被无端卷入各类麻烦,乃至身份盗用、人口拐卖、色情犯罪等种种罪恶。就如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中所说的那样:“通过数字技术,我们让外面的世界闯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让孩子们的个人数据随处漫游……在孩子们探索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亲手将噩梦引入了家门。”

孩子的声誉与形象

有时候,家长、老师等成年人或许出于一时的“吐槽”或是“逗乐”心态,会轻易晒出孩子的一些“黑历史”,比如被戏弄后的情绪崩溃,或是“上房揭瓦”的淘气日常,虽然观看者从中获得了一时的乐趣,而分享者也可能由此找到同样深谙“熊孩子”苦乐的知音人,但孩子对于这种将自己“不太光彩”的事迹公之于众的行为,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他因此而名声受损,受到朋友、同学或是其他身边人的取笑或是偏见,这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于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信任感?再往远处想想,如果未来某高校招生负责人或是公司的HR使用数据分析程序来辅助他录取的决定,又会如何考量候选人家长在社交媒体上为他们创建起来的“形象”?

互联网是公开的,也是有记忆的。孩子们现在或未来会遇到的人,都可能从网上了解到他们的信息。因此,我们在晒娃时为孩子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也不得不经过慎重思量。

“做好你自己”与“演好你的角色”

除了一些日常的晒娃之举,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中也提醒我们关注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实施的“商业晒娃”行为。在此类活动中,成年人为了迎合观众们的兴趣或需求,以吸引更多的点赞、评论或是“打赏”,可能会要求孩子展现出不那么真实的一面,比如故作搞笑,或是扮演某种成熟的“人设”等等,使得最初晒娃作品中的“艺术模仿生活”逐渐演变为“生活模仿艺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或许难以理解“做好你自己”与“演好你的角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微妙的差别,甚至认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是真实的自己,而观众对于此角色的反应就是对其本人的反应,在此过程中,他的选择、对于世界的体验和自我认知,恐怕都不免受其影响。

你认为孩童的自我意识价值几何?你会不会将孩子们送到仓库去,让他无偿做工,以获取你想要的录像带?当然不会。那么,你为什么会在网上心安理得地分享孩子的日常,并以此创造收入,或者用来交换自己想要的关注或服务呢?如果对于以上问题令我们觉得难以回答,或许也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在此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让孩子重新找回能够“真诚做自己”的童年生活。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法学学者、具备丰富青少年案件辩护经验的律师和一位母亲,普朗科特并非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妖魔化”以“恐吓”读者终止此类做法,而是结合众多现实中的例子,呼吁成年人审视自身的行为,思考我们的日常实践如何影响了孩子的隐私和利益。值得一提的是,《晒娃请三思》一书不仅敏锐地提出了这些问题,还从家庭教育策略、法律修订、社交平台功能改良、社会征信机构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帮助我们在数字时代找到集体努力的正北方向,更好地守护孩子的隐私,为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意义的、以游戏和自我肯定为特征的成长环境。因此,这本书不只是写给法律工作者,更是写给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更广泛的成年人群体的“警示录”与“思想指南”。

《晒娃请三思》为文景·日心说系列中的第二本,除此前已经出版的《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外,本系列之后的书目还将涉及饮食科技、交通技术设施等话题,从不同维度观察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共存,以期为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和思想资源,敬请期待。

供稿:文景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探访顾拜旦故居:看似无人知晓,其实无处不在
新华社 2024-07-07
夜读|生活会给出答案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5-25
记者探访北京多处“滑野冰”场地:冰窟窿无处不在,千万当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02
人形机器人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无处不在?初创公司Agility给投资者“画饼”
财联社 2023-10-26
新知|马来西亚:野外和校内,生存训练无处不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1
新知|美国:晒不晒娃?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双向平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1
赏读|这个男人仿佛无处不在
新经典 2023-03-05
吃掉孩子宠物 故意激怒“逗”哭孩子 恶意消遣孩子拍短视频违背立法精神
法治日报 2023-0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