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5月31日下午15时,广州大学图书馆前的广场上,一直不断有学生手捧鲜花站在这几个字旁拍照留影。环顾四周,随处可见一张张笑脸。临近处的海报上写着: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距离广场几百米的地方,一场由广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与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校校招联合举办,面向广州大学2022届重点综合类专场招聘会正在“冷清”的进行。
这是一场没有“大厂”、“头部名企”的招聘会,是一场求职者被问及对学校评价时,敏锐的将自己划归“双非”的招聘会。而根据前程无忧方面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解决就业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光环”
5月31日下午16时许,距离招聘会原定的结束时间还有大约1个小时,东莞市博恩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海与同事起身收拾资料,准备离开。
“我们是下午一点多,招聘会开始前就坐在这里了,原本想招15-20人,但到现在一份简历都没有收到,很惊讶,连人影都没有。”李海说,他们来之前特意了解过学校的专业,“有对口才来的”,但是没想到现场人流量这么少。她也问过同场的其他企业,大家的感受大同小异。
博恩公司招聘海报上的简介显示,该公司属于深圳博恩实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导热、阻燃、高耐电压特殊高分子绝缘材料为主导产品,主要应用于医疗、汽车、航空等多个领域,是华为、中兴、富士康等公司的长期供应商。
“我们公司还是比较稳的。”李海几次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出这句话。她称,公司已经连续7年实现正增长,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今年的订单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还是饱满状态,而且公司正在筹备上市,年营收大约是2亿元左右。人员规模方面,去年底的统计人数是500人左右,今年计划扩展至800-1000人。
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博恩公司提供的岗位包括助理工程师、储备干部和销售/外贸人员,合计招聘30人。其中,助理工程师要求化工化学、高分子材料、物理等专业,博士以上学历薪酬待遇为年薪20万元-40万元;硕士或以上学历薪酬待遇为8000元-15000元;本科或以上学历薪酬待遇为5000元-8000元。
除此之外,储备干部(又称“管培生”)要求本科学历、理工类专业,薪酬待遇为4500元-6000元;销售岗则要求英语、国贸类等专业,薪酬待遇为5000元-6000元。
不过,经济观察报记者从现场为数不多的求职者方面了解到,博恩公司展示的资料中被关注更多的是:东莞、工业园区、1-6人/间宿舍。面对公司宣传单上“2008年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博恩热管理实验室,并和清华大学、华为联合承担国家863项目”的描述,一名英语专业、有意从事外贸行业的求职者只是点点头称“感觉好像不错”,但并没有再进一步咨询。
她称,自己的顾虑是对企业不了解,且总体感觉东莞传统制造业的工厂太多、环境嘈杂。如果是上市公司,可能会多一些信任。不过,同等或者哪怕稍次一些条件下,她会更愿意选择在广州、深圳的企业。
“因为我在广州读书,对这个城市更熟悉和有好感,深圳也是一线城市。”上述求职者说。
“现在技术新人特别不好招,然后是薪酬这一块谈不好。”李海称,一般像他们这样规模的企业,本科应届生给4500元-5000元居多,但他们愿意给到5000元-6000元。从她以往的工作感受来讲,应聘者普遍的期望值是偏高的,尤其“一般跳槽都希望有所拔高”,但用人部门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在那个区间”。
不过,李海认为,这也算是正常现象,最终达成共识还是双方的选择。她称,公司对人员规划方面是希望能够建立人才梯队,简单来说就是有新人、能人,以及高手。这样的“配置”,一方面可以控制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考虑公司的成长性。目前,公司团队组建主要靠社会招聘、行业内流动的“熟手”。此前,他们曾参与过东莞理工学院、河南大学的校园招聘会,每场大约能招到4、5人左右。
新兴产业相比传统制造更受欢迎
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新兴产业的企业更容易吸引求职者停留,招聘岗位中有计算机相关专业需求的多家企业是最晚一批撤离招聘会的。“如果他们觉得适合,我是愿意去的。”5月31日下午17时许,一名应聘广东优力普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力普公司”)软件开发助理工程师岗位的求职者向记者表示,他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今年整个行业比较惨淡,“大厂没有补录,有些连春招都没有了”,当天的招聘会上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岗位也不多,有工作机会他就比较愿意试试。 他在现场完成了应聘公司提供的一套问卷测试,并与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有初步交流。
优力普公司招聘海报的简介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中国领先的视频安防,物联网及无线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地产、金融、政府、军队等。“公司目前年营收水平是2亿元-3亿元,大约200多人,属于快速成长期,业务主要分包括外贸、国内头部企业的代加工和自有品牌三个板块。”优力普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工作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新冠疫情以来,公司抓住了机遇,“大客户都进来了,今年扩张大、速度快,人才缺口比较大”。从公司的发展预期来看,他们认为国内市场整体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很有前景。
优力普公司招聘岗位显示,包括软件开发助理工程师、储备干部、外贸业务员及外贸跟单,均要求本科学历。其中,软件开发助理工程师要求计算机科技/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月薪5000元-8000元;储备干部要求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劳动关系/市场营销专业,月薪4500元-6500元;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月薪4500元-8000元。“来应聘的条件都还可以,有很多大三的想来实习,我们更希望招马上毕业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只要有同学经过,我都愿意跟他们聊聊。”上述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参与校招比较有经验,认为提供一份测试题其实会增加有心求职者对企业的好感,而测试题的内容会根据岗位不同有所差异,但整体是不难的。
同样在下午17时左右,东莞市崎莱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崎莱公司”)的招聘桌前,结束应聘的两位求职者的答复是“好的,谢谢,我们再想想。”
崎莱公司招聘海报的简介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现有厂房8000多平方米,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皮具公司,主要出口欧美国家。该公司提供的招聘岗位为英语、日语外贸业务员,要求22岁-35岁,英语四级以上,听说读写流利。薪酬待遇方面为4500元-5000元/月+月度提成+浮动底薪+个人单项奖+团队奖。
“我们公司今年出口受影响挺大的,原本每年1亿元-2亿元的营收,但是今年可能只能做到8000千万左右。”崎莱公司的副总路先生表示,公司在网上也有发布招聘信息,收到的简历远比线下多,但是匹配度更高。“我们很重视线下,坐下来,面对面一谈能看到更多,这样效率更高。”路先生说,他们曾参与过中山大学的校园招聘,对校招大学生的整体水平还是满意的,但不同学校的学生条件差异大也是客观事实。他喜欢问应届生们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因为这个问题能反映出当事人对自己的思考,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比较迷茫”。
该公司销售总监罗先生则表示,自己面试应届生和社会求职者时,心态完全不同,前者让他更愿意和大家聊天,讲讲行业的发展、故事,以及一些个人经历等等。“他们(崎莱公司)比较传统,我还是喜欢互联网方向的,而且不想做销售、拉业务,感觉未来的成长性一眼就看到头了。”一名参与崎莱公司外贸业务员岗位应聘的英语专业求职者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自己其实已经有offer在手,是透过网上的招聘平台找到的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她称,参与招聘会的经历更多是让她感知、学习课堂上可能没有的社会经验。
本科应届月薪5、6千元是多是少?
“本科应届,(五、六千元)是符合他们预期的。”现场多家招聘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大部分入职者前半年实际月薪大约是在4500元-5500元的区间。“其实我不知道月薪四、五千元,还是五、六千元到底意味着什么。”前述参与崎莱公司外贸业务员岗位应聘的英语专业求职者说,尽管她有过实习经验,但对薪酬的概念还是模糊的。相比而言,她更在乎一份工作是否有足够的成长前景。
疫情还是改变了很多她和同学们。“一开始大家投很多大厂,后来投得麻木了,慢慢觉得除了国企和央企,还是有很多工作是可以找的。”她说,求职过程中加过许多“春招群”,里面是“超级多人,竞争太大了”。同时,他们班一共30多人,有大约13人左右选择考研。“面向应届生的岗位八成企业还是持平/增长的,薪酬没太大变化,平均会比去年的薪酬增幅稍微降那么一点点,当然也有提升较大的供需热点行业。简历投递情况,总体均值同比肯定是向上的。”6月2日,前程无忧公关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这是他们近日对大学生雇主评选收集的数据。他同时表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差不多在4成上下,平均各地低于同期5-10个点不等吧,实际签约率可能更低一些。
对于记者提及校园招聘会“遇冷”的情况,上述人士称,春招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而秋招还没有开始,一场招聘会的“冷热”通常会受到招聘的时间节点、企业的规模性质、校内线下的宣传、面向的学生专业、疫情因素、学生的眼界/求稳等多方面影响。“从大的就业面来说,我们认为还是存在一个‘招聘漏斗’的现象。”上述人士表示,毕业生集中关注一部分企业,企业又集中关注985、211双一流群体,但解决就业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导致这个供需永远卡在招聘漏斗的上方,或者说金字塔的最上面,可能就会出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或者不太知名的企业线下招聘遇冷的情况。”他说,整体经济大环境导致毕业生改变就业规划,求稳、追求平衡,一家国企证券机构在2021年的秋招中每周不过简历十几二十份,今年4月份每周收到的简历有200多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锐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