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北京市第34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副组长王建辉表示,无论封控区还是管控区,均不需要对室外环境进行大范围消毒,避免过度消毒。
疫情期间,北京的这个举措既能做到防疫的有效和实效,更能为防疫增分添彩,还体现了防疫事实求是和依靠科学的高度,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经验的榜样。这显然是针对其他一些城市对封控区、管控区大规模室外环境消毒和强行进入室内消毒而言。
不对封控区、管控区进行大范围消毒的本质在于,尊重科学、理解科学、相信科学和依靠科学,从科学的原理、基础和规律来制定和实施防疫政策、行为,而且在有时还要对硬梆梆的防疫政策增添一丝温暖的情感和人道关怀。只要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就会不仅取得防疫的胜利,也能体现出温暖和人性化,并因此而赢得民心民意,获得公众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让防疫也能做到事半功倍。
消毒问题上的科学依据有很多,一个基本的依据是,新冠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并不能存活,或者存活的时间极短,而且没有生物活性,因此,基本不会造成新冠的传播,无论是在封控区、管控区,还是防范区,以及无疫区,都是如此。
2020年3月17日发表于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比较了新冠病毒(SARS-CoV-2)和SARS冠状病毒(SARS-CoV-1)在特定温度下存活于环境中多种物质上的时间。在温度为21-23摄氏度时,环境中有5种物质,分别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气溶胶、塑料表面、不锈钢表面、铜表面和纸板表面,此外环境湿度为40%。
在气溶胶中,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的存活时间相似,在3小时内有感染性。在其他4种环境物质中,新冠病毒存活度和感染性由高到低的是,塑料、不锈钢、纸板和铜。在塑料表面,新冠病毒72时内有活力(感染力)。在不锈钢表面,新冠病毒可以存活48小时,但是有感染力的病毒载量降低很明显。在纸板上,新冠病毒24小时后就没有感染力了。在铜表面,新冠病毒4小时后就检测不到感染力。
尽管在塑料上新冠病毒在72小时内有生物活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有传染性,因为,新冠通过物体表面接触的传染性既需要在物体上有生物活性,还需要有足够的病毒载量。迄今的研究并没有证明哪一例新冠感染是通过物体接触而染病的。
更新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经物体表面接触染上新冠的概率。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2022年4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经空气传播的效力比经接触物体表面高1000倍。接触含有新冠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后感染新冠几率约为1 / 100,接触各种含有病毒的物体表面后感染新冠的几率约为1/10万。也就是说,空气传播新冠的效力比接触物体表面传播新冠要高约1000倍。即便接触物体表面会感染,也是1/10万,这比流感的传播低多了。
再基于微生物的基本原理,病毒都是没有单独生存能力的极小生物,无论是DNA还是RNA病毒(新冠是RNA病毒),它们只能寄居和依赖于其他生物体才能生存,一旦释入一环境,几分钟至数小时就失去了生物活性,并没有传染力。而且,环境中物体表面检测到的新冠阳性只是病毒的尸体(病毒的遗传学印记),而不是证明环境中的病毒导致人类感染的证据)。因此,是否对环境消杀并无意义。
对环境和室内的大规模消杀不仅会增加成本、资源、人力,制造恐惧、恐慌气氛,而且会好心办坏事。伊朗阿瓦士君迪沙普尔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2005 年至 2022 年发表的文献检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结果显示,酒精、异丙醇、甲醛、戊二醛和乙醇等消毒剂可在 30 秒内杀死 70-90% 的新冠病毒,但是,这些消毒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潜在有害健康和致癌物。大规模和频繁使用这些消毒剂,会危害人和动物健康,产生一系列症状,如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刺激、炎症、水肿、溃疡,甚至诱发癌症。
还有新的研究表明现在主要的病原体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更长。香港大学2022年3月发表在生物预印本(biorxiv)上的一项研究(未经同行评议)表明,在不锈钢、玻璃等材质表面,在实验室环境下(室温21~22℃)7天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微量的奥密克戎病毒。但是,这样的病毒量是否还有传染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该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港大公共卫生学教授潘烈文(Leo Poon)表示,奥密克戎主要还是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
不对环境进行消杀并不否定要保持个人卫生和用消毒液进行手部等的消毒,因为这可有效降低通过密接而导致的新冠传播。因此,只要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减少亲密接触和聚集,以及适当用消毒剂进行个人消毒,就可以有效防止感染。
对环境大规模消毒轻则画蛇添足,重则造成灾难。国内一些地方的大规模室外和入室强行消杀已经造成了巨大灾难,并且会载入历史,这个教训不可不记取。北京的做法树立了正确的防疫规范,值得各地借鉴。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