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通知称,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而“撬动”知网的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透露了一个重要案子:知网未经同意,冒用我的名字私立了一个银行账户,还假冒了我的签名。
知网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说,知网应具备良好的口碑,既获得学术界作者支持,也获得广大用户认可,但并非如此,连中科院这样的大用户都用不起知网,还与部分作者的关系也闹僵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究其根源,不少声音认为,知网之所以连年涨价导致用户用不起,之所以不重视论文作者的合法权益,根源就在于知网垄断。由于知网一方面与大量期刊、高校签订了独家协议,垄断了学术资源,就利用自身这种垄断优势对用户不断涨价,同时也不把作者合法权益放在眼里,因为垄断者往往多是傲慢的姿态。
现在,知网因涉嫌实施垄断,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可以说是舆论共同呼吁的结果,也不排除被人举报。当然,这也是反垄断部门对平台垄断说“不”的又一标志性案例。既然被立案调查,说明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违法事实和依据,达到了进行必要调查的条件。但最终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还有待观察。
对于被立案调查,知网的做法还算明智,表示将全力配合、深刻自省、彻底整改。显然,这种态度是完全被逼出来的。如果知网早就有这样的自觉,也不会发展到今天“百病缠身”。可见,对于知网这样的资源垄断者,批评再多次也不如一次反垄断。事实也早已证明,只有依法反垄断才对垄断者有“杀伤力”。
知网不仅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还违反《著作权法》等法律。有数据显示,知网涉及1775个案件,其中47.3%的案件涉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赵德馨与知网的纠纷就属于侵权官司,虽然赵德馨最终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元,但知网下架其涉案作品,连同没有涉及诉讼的作品也悉数下架,涉嫌报复。
在舆论、败诉等多重压力下,知网的态度近日似乎有所变化,派工作人员登门致歉,并声称希望尽快得到合法授权书,以便将署名论文重新上架。但赵德馨却透露了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消息,即知网未经作者的同意,冒用作者名字私立银行账户,还假冒作者的签名,这已涉嫌触犯刑法,有可能构成多宗“罪”。
这种离谱的假冒行为,究竟是针对赵德馨一个人,还是有其他作者?到底是知网的企业行为,还是个别员工私下违法操作?即便是员工所为,知网也难辞其咎;如果是企业行为,涉及不少作者,那么知网的问题更大了,性质更严重了。作为大平台的知网如果假冒作者名义获取不当利益,与“流氓公司”无异。
无论是垄断学术资源不断对用户涨价,还是随意侵犯作者合法权益,或是获取高利润(如2021年财报显示毛利率为53.35%),都说明知网已经严重迷失——受利益驱使实施垄断行为,获得垄断性利润;以垄断者心态自居,把法律规定和作者权益不放在眼里。对这种沉疴唯有依法根除,才有望使知网规范化。
如今,反垄断立案调查与相关作者维权,是知网祛病除疴的重要契机。对相关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文/冯海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