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有哪些“青”字头的地方?又留下哪些青春往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5-06 14:25

北京的城市发展,离不开青年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青年始终是建设北京的主力军。

地标见证着城市发展变化。打开北京地图,与“青年”有关的地名可谓不少。青年湖、青年路、青年沟、青年宫……这些熟悉的地名犹如一座座丰碑,记录下一代代青年的奋斗故事,也记录下城市一年年的发展变迁。

年轻人挖出来的一湖水

地标:青年湖公园

长桥卧波,碧水涟漪。北二环安定门外,青年湖公园犹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社区之中。顾名思义,青年湖公园因湖得名。青年湖标志性的双桥,更是让它有了“小西湖”的美誉。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许多游客不曾想到,这片美丽的水域,六十多年前却是蚊虫孳生、污水横流的积水坑。

上世纪50年代,今天的青年湖公园属于东四区渣子坡一带(1954年,安定门外大街以东划归东四区)。当时,这里是一片洼地、苇塘、臭水坑,面积达5.3万多平方米。这些洼地常年积水,不但孳生蚊子、容易传染疾病,而且还淹死过人,被附近居民称之为“吃人坑”。

当时,全北京共有3000多处大小积水坑洼。在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中,为了消灭蚊虫,改善城市环境,北京市决定利用填垫、疏通等办法处理较小的坑洼,将大型坑洼改造成美丽的人工湖。

1958年2月20日,东四区举行挖湖开工典礼,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达到6000多人。

在开挖人工湖的义务劳动中,团员青年成为了主力军。开工当天,来自北京一中、五中、二十一中等学校的700多名学生,前一天刚从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归来,就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挖湖的义务劳动。

当时在五十四中读初二的朱江,记录下了当年参与挖湖的场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全校一千多名师生来到工地参与义务劳动。在工地上,挖湖运土的人们忙得热火朝天,高音喇叭不时播放着革命歌曲和喜报,几个学校的同学们展开了劳动竞赛,比谁装得多、跑得快。 “同学们每个人都衣服湿透,大汗淋漓,不由自主地用手擦汗,结果泥和汗水把脸上弄得一道一道的。”朱江老人回忆,虽然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是大家脸上还是洋溢着喜悦和欢乐,仿佛成了最幸福的人。

1958年3月,人工湖基本完工。据统计,参与义务劳动的群众达13.98万人次,开挖土方6.7万多立方米。积水坑改造为人工湖以后,蚊子孳生条件消灭了,还美化了居住环境。由于团员青年是这次义务劳动的主力,人们把这处新开辟的人工湖叫做“青年湖”。1959年,这里被正式定名为“青年湖公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叫做“青年湖”的地方不止一处。在广安门外,人们把同时期开挖的人工湖也叫做“青年湖”。还有同一时期开挖的西城区的人定湖、朝阳区的团结湖等,虽然没有以“青年”命名,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青年湖”。这些人工湖建成后,纷纷开辟为公园,改变了整个北京城的面貌。当时,有出版社的编辑给《北京晚报》来信,反映地图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北京大变样”的喜悦。

如今的青年湖公园,已是一座占地16.98平方米,集休闲娱乐、科学文化和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区级综合性公园。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青年湖公园绿地率达到84.8%,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美河湖”。

2008年,青年湖建设五十周年之际,青年湖公园发起了一场“寻找当年挖湖人”的活动,邀请当年参与开挖人工湖的市民参加纪念活动。青年湖公园管理处主任陆萍对当时的场面依然印象深刻。“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参与挖湖的老人特别高兴。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挖湖、怎么推小板车,他们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如今,青年湖已经陪伴了北京市民六十多年。当年参与挖湖的青年,如今也都是白发苍苍。然而,当年挖湖人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在当年很艰苦的条件下,一群年轻人用铁锹和板车挖出了一湖水。”陆萍说,这种挖湖精神激励着后来人守护好一湖碧水,让青年湖更加美丽。

“不疏通誓不收兵”

地标:青年沟路

“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的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在1980年《北京晚报》主办的“新星音乐会”上,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听得人心潮澎湃。

这一年,青年沟的建成,让安定门外大街逢雨积水的问题大为改观。曾经,安定门外大街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被戏称为“积水潭”。1979年7月的一场大雨,导致路面积水深达1米,公交停驶,还淹了上百户居民住宅。为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立即开挖一条明渠。

施工地点就在青年沟。由于积水太多,施工队伍抵达现场时,部分路段已成为“烂泥塘”,只能采取人工作业。当时正值雨季,工人们冒雨施工,喊出了“小雨加油干,大雨不停工,不疏通青年沟誓不收兵”的口号。经过数日的奋战,一条420米的明渠建成,积水排净,改变了这一地区一下雨就变成“积水潭”的面貌。1980年,青年沟最终建成,解决了从德胜门外到安定门外地区的雨水排泄问题。

青年沟是因为1972年组织青年整修排水沟而得名,原本只是排水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北京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高潮。青年沟铺上了沥青路,两侧建起了住宅楼,成了一个新兴的居民区。

如今的青年沟路,已经找寻不见“沟”的影子,当年建设的居民区,也都成了老旧小区。只有路牌依旧,无声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当年员工都是一水儿年轻人”

地标:“共青团站”——地铁复兴门站

走进地铁复兴门站,最亮眼的当属2号线站台中央悬挂着的铜匾“共青团站”。这块铜匾现在挂在了换乘通道的楼梯口上方。看着这块铜匾,许多乘客不禁心中感到好奇:为什么这座车站会被叫做“共青团站”?

先来说说这一站的历史。复兴门站是北京地铁第一座换乘站,其中下层是1号线,上层是2号线。1984年,复兴门站随着地铁二期工程通车而投入使用。在当时,先期开通的地铁一期工程从苹果园出发,到南礼士路站后向南拐接入现在的2号线,最终到达北京站;而二期工程则从建国门站向北,经东直门、西直门到达复兴门站。乘客在两条线路之间换乘,需要从南礼士路站出站,地面步行穿过复兴门桥后,再下楼梯进入复兴门站。

为了解决换乘问题,1987年复兴门折返线通车,环线地铁成环开通,并在复兴门站实现了与一线换乘。此后的12年里,复兴门站成为北京地铁唯一一座换乘站,格外引人注目。

“共青团站”名字的起源,是在复兴门站开通的第二年。1985年5月4日,地铁复兴门站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地下铁道公司联合命名为“共青团站”。当时,多数地铁站的员工年纪比较大,只有复兴门站是一水儿的年轻人,33名职工,平均年龄仅25岁,其中大部分是共青团员。

1986-06-21地铁复兴门站的工作人员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岁,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热情为乘客服务,把车站管理得井井有条,被命名为“共青团站”。图为站务员在认真打扫车站卫生(王振民摄)

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为新命名的“共青团站”亲笔题词,书写下了“共青团站”四个字。同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共青团站”的铜匾就挂在了复兴门站的站台中央。当时的新闻报道说:复兴门站工作的年轻人,服务热情、工作认真,车站命名第一年,共收到乘客表扬信45封,表扬意见275条,为乘客做好事4000多件,并被评为地铁公司“文明车站”。

复兴门站开站以来,从复兴门站走出了40多位地铁中层管理人员,成为地铁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1996年和2009年,复兴门站先后被团市委和团中央授予了“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在北京地铁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共青团站”以它独特的姿态,见证了一代代青年人拼搏进取、发光发热。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团员青年义务劳动提前完工

地标:青年路

提起青年路,最为人所知的是附近的朝阳大悦城,这座商场已成为许多居住在东部年轻人休闲购物、约会聚餐的首选场所。同时青年路周边也是许多CBD上班族居住地,沿线的“朝青板块”一直是购房与租房的热门板块。

其实,“青年路”的名称,至今已经有63年历史。文史学者户力平介绍,青年路位于朝阳区中部,1959年10月,朝阳区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修路的义务劳动。当时全靠铁锹挖土、小车推土,还有不少人是用筐抬土,劳动强度很大,不少人是利用休息日参加修路,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仍很高涨,筑路速度很快,提前完成了修路任务。为表彰青年、团员的劳动成果,故将此路命名为“青年路”。

当时,新修通的青年路和许多京郊公路一样,两侧修筑明沟排水,行道树多为杨树、柳树和国槐,沟旁种植了紫穗槐和荆条等灌木。这条长3565米、宽7米的沥青路,连接起姚家园、甘露园等地,成为了区域东部南北向的重要通道。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青年路周边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前后,青年路周边华纺易城、国美第一城等一批新建小区逐步建成。2008年,朝阳路快速公交2号线通车,青年路周边公交通勤“大提速”。2009年,朝阳大悦城开业,家门口有了大商场,青年路的烟火气也越来越浓。2012年,地铁6号线通车,青年路进入地铁时代。

随着周边开发完善,大量车流涌入让周边道路不堪重负,堵车成了家常便饭。狭窄的青年路,成了北京东部的一大“堵点”。这个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解决。2017年6月,青年路南段开始拓宽工程,连接朝阳路与朝阳北路之间一上一下的小路,拓宽成了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宽阔大马路。青年路拓宽工程于2019年完工,缓解了拥堵的情况。

交通的便利,商圈的发达,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时至今日,日新月异的青年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地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链接

北京还有这些“青年”坐标

1、北京市青年宫

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68号,1995年12月8日正式对外营业。它是北京唯一一家以服务青年为主,同时面向大众的综合性娱乐场所,设有书店、琴房、电脑城、剧场(北京青年剧场)、电影院(青年宫影城)等。青年服务项目有北京青年文化交流协会、北京青年教育培训中心、北京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等。服务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吸引了青少年和各界人士。

2、青年电影制片厂

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建于1958年。1979年,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1981年,该厂出品由导演张暖忻执导,常珊珊、郭碧川主演的故事片《沙鸥》,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的故事,获得第2届电影金鸡奖的优秀青年导演奖和录音奖。如今的青年电影制片厂成为北京电影学院附属的影片生产机构,配合教学实践,每年都能输出几部长故事片和若干短故事片。

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望京地区和朝阳区金盏地。1985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决定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团校基础上筹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1986年7月9日,邓小平亲笔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题写院名。“就像那搏击长空的高高雄鹰,你我同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就像那浩瀚无边的滔滔海洋,你我心中充满着生命的希望”的校歌,唱出该校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北晚新视觉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又发现海淀一个好玩的地方!特出片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4-10-04
北京疾控提醒:接种流感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北京市疾控中心 2024-09-25
北京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26亿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6
月租最低2160元!北京通州300套保障性租赁房今起向毕业生配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15
北京东城区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改革任务安排出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03
东城区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收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9
防灾减灾!北京消防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培训和演练活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2
一杯奶茶钱学插花!北京首家公办青年夜校揭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