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统因“不被欢迎”取消访问基辅的行程
在乌克兰危机发酵的当口,德国政坛出现极富戏剧性的情节:一是德国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近日原本计划前往基辅访问,却惨遭“打脸”——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拒绝接待,德国政坛上下群情激愤;二是一些德国城市爆发了民众“挺俄”游行。
在乌克兰危机的大背景下,德俄关系、德乌关系出现重大调整,与俄罗斯疏离与乌克兰走近是大趋势,为何出现上述颇为魔幻的场景?追根溯源,德国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俄罗斯帝国与德意志一些邦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名鼎鼎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德意志一位公爵之女。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内政外交功绩卓著,被尊称为“大帝”,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并称的两位大帝之一。由于这些历史渊源,德国民众普遍对俄罗斯有着某种天然好感。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画像,她解释说,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女强人的典范。
尽管一战、二战时德国与俄罗斯、苏联打得天昏地暗,但前苏联在解体之前,对两德统一作出了重大战略性让步,比西方阵营里的法国、英国还要积极。冷战结束之后,德俄关系、德国历代领导人与俄罗斯领导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欧美阵营里都是独具一格的风景线。
科尔任德国总理时,与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私交甚密。1996年,科尔曾一年三度访问俄罗斯,如此之频繁,在国际关系史上极为罕见。叶利钦政权令西方政界忧心忡忡,但德国一再力挺叶利钦。当时,德国是西方国家中给予俄罗斯经济援助实惠最多的国家,并强调欧洲的和平与安全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施罗德任德国总理时,与普京的“铁哥们”关系也是人所共知。2001年,普京获邀在德国联邦议会发表演讲,他是第一个获此待遇的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用带有东德口音的流利德语发表演讲,震惊全场,成为德俄关系史上的经典一幕。施罗德多次撰文,旗帜鲜明地呼吁要加强德俄关系,要把俄罗斯“纳入欧洲”。2001年4月,施罗德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题为《德国对俄罗斯的政策——欧洲的东方政策》的文章,称“欧洲和德国东方政策的重点是俄罗斯”。2005年9月,施罗德在德国《商报》发表题为《德俄关系的新质量》的文章,呼吁两国大力加强在经济、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今天德俄能源合作的大格局,就是施罗德时代奠定的,后来在大选中意外输给默克尔之后,施罗德转而担任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北溪”管道项目的董事长,在德国国内引发一些非议。
默克尔时代,她与普京打交道有十几年,可谓不打不成交。这些年里,格鲁吉亚战争、第二次“橙色革命”、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克里米亚入俄等诸多事件先后发生,俄罗斯与西方渐行渐远。在此进程中,默克尔是西方阵营里唯一自始至终能与普京说得上话的领导人。一方面,在默克尔眼里,普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不可理喻;但另一方面,默克尔一直致力于不让俄罗斯与德国、与西方关系脱轨。与美国一边倒打压、制裁俄罗斯不同的是,默克尔对俄关系具有两面性:政治上致力于劝和促谈,比如达成明斯克协议,经贸上保留与俄罗斯的交往,推进包括“北溪-2”在内的能源合作。默克尔始终不同意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加入北约,一定程度上同情俄罗斯的安全顾虑。
在德国人的历史记忆里,叶卡捷琳娜二世打通黑海入海口、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功不可没”,因而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尽管遭到西方阵营一致反对,但在德国,不乏同情俄罗斯的声音。德国《世界报》公开刊文《西方应该拥抱普京》,指责西方“不应妖魔化俄罗斯”。
再说当下,默克尔离任后,俄罗斯与西方缺少默克尔这样一个“润滑剂”角色,是乌克兰危机走向不可收拾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由于与俄罗斯独特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勾连,德国是西方国家中受俄乌冲突打击最大的国家——德国被迫宣布废弃耗资巨大的“北溪-2”项目,能源价格飙升,调整防务政策提高军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尽管如此,无论是总统施泰因迈尔还是总理朔尔茨,都被乌克兰方面指责与俄关系过密。
德国民众的街头“挺俄”游行除了政治原因,还有现实经济原因——飙升的电费、燃气费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德国发电量的15%以上是通过燃烧天然气实现的,一半居民靠天然气取暖,俄罗斯在德国天然气供应中占了一半。由于德国公开宣布放弃核电,俄罗斯天然气供应者的角色在未来若干年不可替代。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德国老百姓不堪承受之重。
历史是现实的映照。读懂德俄“特殊关系”的历史渊源,可知俄乌冲突对欧洲的冲击波有多大、多强,而且这种影响还在延伸、发酵,未来难以预知。
文/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