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中,最出圈的一支舞蹈要属《陇上踏歌行》,在桂林山水中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惊艳网友,在朋友圈刷屏。深究其传播密码,就要溯源其背后的踏歌文化。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祭祖扫墓怀亲,是思念绵绵的清明。“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踏青游春休整,是意趣绵绵的清明。
记者了解到,《陇上踏歌行》的灵感来源来自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踏歌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峭拔山峰下的农田小径上,四位老农踏歌欢庆丰年的景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马远,用画笔描绘了江南水乡许多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其代表作《踏歌图》正是一幅展现江南古老习俗的风俗画。江南人遇到丰收,为了庆祝自己的收获,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全村的男女老幼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欣喜之情,俗称“踏歌”。
中国古代的“踏歌”是一种综合艺术,在绘画、民俗、音乐、诗词、舞蹈等艺术中均有表现,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代。画面中一共有六人,除一对妇女儿童作为观众以外,其余四人醉意朦胧,神态举止活泼诙谐,一长者前导,后三人“联袂踏歌”而行,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形象朴实生动,其乐融融。马远作品旨在表现“丰年人乐业”的政通人和气象。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黄晓霞认为,从创作旨趣来看,宋代的踏歌发生了重要转变,成为宫廷对民间生活的想象,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创造转化路径。有人将这4人走路姿态做成动图,看起来非常有喜感。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在马远的这幅《踏歌图》的上方,题有五言绝句一首,这是南宋皇帝宁宗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诗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这是南宋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供奉宫廷的画院画家马远即以此诗为题作画。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据导演陈佳介绍说,《陇上踏歌行》节选自舞剧《李白》。“‘社稷之道,民为重’,而清明时节又是春天,是插秧的季节,所以就选了这个讲农事的舞蹈。我们想通过这支舞蹈,传达一种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陇上踏歌行》中,一群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者,在桂林山水中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展现劳动的快乐和期待丰收的喜悦。整个节目运用汉唐古典舞身韵加现代编舞手法,展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
还有人作出了趣味解读——一位老爷子挑着一担柴火走在回家的路上,在河边遇到了几个正在野餐的男人,于是一起干饭喝酒,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歌声,两个微醺的年轻人按捺不住,开始在河边“蹦迪”。岸边、草地上、水田里,后生们光着脚丫子在跳舞,这是春天大家插秧结束,预感到又是一个丰收年,自娱自乐的场景。当时的文豪们也与民同乐,一群人跳得更嗨,正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文/张楠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