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不是避风港!330亿元比特币失窃案告破,嫌疑人落网
北京商报 2022-02-13 20:44

一起价值高达330亿元的比特币失窃案引起多方关注。2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视财经近日报道了美国司法部破获了一笔缘起于2016年的比特币失窃案,查获94636枚比特币。

按照报道时交易价格计算,这些比特币的价值高达约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亿元。这也是美国司法部有史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次追缴行动。全球币价网站CoinGecko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16时50分,比特币报42556.39美元,24小时涨幅为0.5%,较历史最高价跌去38.4%。

根据美国司法部宣布的消息,他们查获了2016年某加密货币交易所遭到黑客攻击时被盗的大量比特币,两名犯罪嫌疑人在纽约被捕,并被指控涉嫌合谋洗钱,将被窃取的比特币合法化。不过,两名犯罪嫌疑人并未被指控实施了当时的黑客攻击,美国司法部依然在继续进行相关调查。

据了解,这一起比特币失窃案起源于2016年,一家名为Bitfinex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对外公布,遭到黑客攻击后大约12万枚比特币被盗。由于比特币价格近年来大幅飙升,这些失窃比特币的价值也从7000万美元飙升至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0亿元,本次追回的数额不足80%。

从美国司法部披露的消息来看,两名犯罪嫌疑人通过不断的资金流动来干扰追踪,将近2.5万枚比特币“洗白”使用。包括使用虚假身份开设在线账户、使用自动交易程序在短期内多次转移比特币来避人耳目、将比特币转入不同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和地下市场、使用比特币购买其他匿名性更强的加密货币等。

而通过洗钱产生的违法所得,被两名犯罪嫌疑人购买了多种资产,包括黄金、非同质代币(即“NFT”)以及超市礼品卡等,其中数百万美元的交易是通过比特币自动取款机兑现的。其外,还有部分收益存入了两人的金融账户。

有币圈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与传统的金融资产不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具备匿名属性,通过指定的钱包地址即可实现资产转移,但交易地址所有人的真实身份难以确定。作为一种新型资产,相关案件中的调查、取证等方面也存在技术难点。叠加跨国流通交易、变现等因素,办案的难度不断提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同样表示,类似于上述相关违法行为的案件,本身包含了极其复杂与相当难度的技术手段,需要执法人员有棋高一着的技术侦查工具与水平才能完成案件的侦破工作。这一难度的背后反映了比特币相关加密货币的匿名性与加密技术的自身特性,给案件侦查带来技术性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失窃的消息屡有传出,而本次破案也并非司法部门首次追回失窃的加密资产,在2021年5月,美国石油运输大动脉科洛尼尔管道系统遭遇勒索软件网络攻击,科洛尼尔管道被迫支付的75枚比特币的赎金,于一个月后被成功追回63.7枚。

对于本次案件的破获,美国司法部副部长丽莎·莫纳科也在采访中直言:“这是美国执法部门追缴的最大一笔加密货币,也是美国司法部有史以来涉案价值最高的一次金融追缴行动。我们给犯罪分子的信息很明确,那就是加密货币并不是犯罪分子的避风港,无论采取什么隐蔽形式,我们都有能力追回。”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我国监管部门的多方围追堵截下,比特币失窃等加密资产丢失情况在我国少有发生。从过往警方披露的信息来看,币圈用户的加密资产丢失行为主要发生在各类打着加密货币旗号的骗局中。但使用比特币洗钱犯罪的违法行径却多有披露,更有甚者为获小利,在无形中涉入其中。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参与暴涨暴跌的加密货币交易存在风险外,打击此类洗钱犯罪也是监管部门在境内严厉叫停加密货币的必要之处。刘峰强调,此类案件破获的背后不仅仅是对已发生犯罪行为的制止,更多的是一种震慑手段。

“此类案件的破获,能够强烈打击犯罪分子对利用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进行勒索、洗钱的自信。而普通投资者也要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防范在相关投资活动中不甚卷入犯罪的泥潭。”刘峰如是说道。(记者 岳品瑜 廖蒙)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比特币价格连续多日承压下挫 利空涉及美国司法部和马斯克
财联社 2025-01-10
美国财政部被曝正在考虑调查稳定币巨头Tether,主流加密货币下跌
澎湃新闻 2024-10-26
金融大势|比特币现货ETF已获批,以太坊现货ETF获批还有多远
澎湃新闻 2024-02-11
“华尔街一哥”再喷加密货币:如果我是政府 我会关了它
财联社 2023-12-07
监管风暴持续!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被罚43亿美元,CEO辞职
第一财经 2023-11-22
比特币反弹31.25%!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万亿美元 牛来了吗?
财联社 2023-01-17
财经分析 | 加密货币市值蒸发近2万亿美元 通胀和流动性收紧引发比特币“熊”市
新华财经 2022-07-10
比特币周一涨超10%!俄乌紧张局势下,加密货币能否成为避风港?
国际金融报 2022-03-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