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风暖暖的,手伸出来都感觉不到冷,大地的阳气正在回升。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春节的序幕已然拉开,街上充盈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九点不到,摆摊的人们已经开始行动了。有的打扫摊位,有的摆放货架,有的拿着空篮子来圈占地盘,来得早的已经把货物摆放整齐,等待开张。等我下班路过,街上已经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似乎是倾巢出动,不然,突然间怎么涌出这么多人?
一路看过来,吃的、穿的、用的,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五金厨具,床上用品、拖把、扫帚,各种家用小物件,甚至除夕夜祭祖的黄纸、香烛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满街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让人怦然心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灶干粮,刚出锅的灶干粮”,我毫不犹豫买了一包金黄酥脆的小烧饼,然后,兴味盎然地浏览起各色各样的年货来。
县医院大门两边是卖春联的。每年好像都是如此,这两个摊位比别的摊位早几天拉开架势。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一幅幅或长或短的大红春联挂在铁栅栏上,鲜艳夺目,书法家大展身手“提笔悦写五福春,开怀笑纳八方财”。不少闲逛的老汉们聚在那这里晒太阳、聊天,好不惬意。
医院门口最好的两家旺铺,一家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另一家也把茶叶、茶具及各种日用百货摆在门口。因为这几天,人们不会进到店里去买东西。周围十几家零售摊点挨挨挤挤,香喷喷的油饼、麻花、金黄的小花卷和蛋糕让人垂涎欲滴;还有几个小推车在卖水果,橘子、苹果、葡萄、桂圆、小番茄、草莓等四季瓜果,应有尽有。软儿梨就像老实巴交的老农民,披着黑色外套,默默地蹲在角落里,等待识货的客人。爆米花的生意火爆,出一锅卖一锅。
这是县城的第一个黄金地段,最红火的地方,生意最好。越往上走,摊位挤得越紧,每家的摊位只有一块门板大小,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年货。卖杂粮的小方盒里装满各色杂粮:小米,黑豆,豌豆,薏米,扁豆,红豆,糯玉米,每一样都透着幽幽的光,诉说着沃野田畴的精彩故事;各种花色的床单、被套、枕巾、沙发套,展现出被人忽略的美,引诱着不少女人前来询问。花生、核桃、红枣、枸杞、葡萄干、桂圆、瓜子等干果籽粒饱满,个个像盛装打扮的孩子,透着可爱,透着圆润清新的纯扑,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调料店也把细小的格子摆了出来,细看,竟然有二三十味调料,有说得出名的花椒、大香、肉蔻、姜、小茴香、草果,更多的说不出名。中国人过年一直都很讲究,菜品要全,原料要精挑细选,菜、肉要精工细作,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以前,过年大多以大肉、羊肉、鸡肉为主,现在海产品也丰富起来,带鱼、虾、鲳鱼、鲤鱼,草鱼等,平日里,海鲜店也能见到红鳟鱼、鲈鱼、鲫鱼等一些名贵品种。对于北方人来说,小县城里能够吃到如此新鲜的海产品,也算是这个时代发达交通的馈赠。空运的海产品自然价格不菲,但消费水平的提高足以证明人们的幸福指数在不断上升。
图片
最占地方的是色彩鲜艳的年画。在新华书店门前新修的宽大台阶上,山水画,花鸟画,还有印有毛主席像的大幅中堂以及各种福字让人停步瞩目。红色窗花的内容更是寓意丰富: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阳开泰,二龙戏珠,年年有鱼、鲤鱼跳龙门、鸳鸯戏水等等。每年都会有相应的属相年画,比如去年是“牛气冲天”,今年是“虎虎生威”。年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及祝福。
大红灯笼是街上最抢眼的,有适合农村院落门口挂的大灯笼,也有适合楼房阳台上的小灯笼。各种彩灯、彩坠把街道衬托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邮局十字也是一个繁华处,每年,这里被挤得水泄不通。腊月二十七、八,乡下人开着大大小小的汽车,来到县城购买年货,街道陡然变得热闹拥挤,气氛也燥热起来。这里卖的大多是蔬菜,冷冻肉,水果和干果,几十辆货车占满十字路口,卖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拉货的,吆喝的,装袋的,收钱的,手忙脚乱,不亦乐乎。
再往北走到中心市场,又一个十字路口,这里偏僻,来往的人较少一些,所以,年货的价格也相对便宜。这里能看到一些瓷坛瓷罐、花盆、花瓶、摆件等物什,像一个小型博览会,让你一饱眼福。
这是县城的一条旧街道,以前,人们常说:抽一支烟的功夫就能从南走到北。但腊月里,你得花一个多小时的功夫才能找到满意的东西。
近几年,县城扩建,主街道已经移至东面人民广场。那边,沿街都是新起的高楼住宅区,商铺林立,街灯敞亮。宽阔的马路上车来车往,两边的树上各色小花灯闪闪发光,广场四周的树枝、喷水池的假山、灯杆上已经挂满彩灯及红灯笼,一派节日的浓妆艳抹,完全是另一种不同的景象。
旧街道是烟火人间,新广场却灯火阑珊,充满着浪漫情调。人们闲逛游玩,品茶聊天,唱歌跳舞,吟花弄月,吃烧烤,喝啤酒,情侣们可以牵手徜徉,谈情说爱。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是酿造团聚与阖家欢乐的酒曲。人们沉浸在准备过年的兴奋中,打扫清洗,蒸煮炖烧。奔波打拼了一年,难得放松的日子,人们却用忙碌的方式感恩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小年是待嫁的姑娘,浑身上下都透着甜美与憧憬。
小年的祭灶是一项重要活动,老辈人常说:“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这个习俗是代代相传,家家必做的历史文化传统,讲究用十二个烧饼(寓意一年十二个月,闰月十三个)和麻糖祭灶,还要敬献灶王坐骑吃的料草、豆子等。祭灶的时候念叨:“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要遵循由来已久的说法“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只需男人祭灶。除夕夜,家人要燃放鞭炮,迎接灶神回家。我们常称灶神为“灶娘娘”,大概围着灶台的都是女人吧。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皋兰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在这条旧街买卖年货,就像是买菜去固定的菜市场一样,县城的年味也在这里尽情展示。这里有最动人的风景,是真正的人间烟火,这里承载着几代人过年的愉悦与记忆。
每当我消极颓废时,出门,去生机勃勃的菜市场转转,看看碧绿的蔬菜瓜果,看看熙来攘往的人群,看看那些沧桑的、充满温情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面孔,不良情绪一扫而光,继而重新打起精神去工作,去生活。
小年开始,政府允许街上摆摊设点,许多学生也做起生意来,据说,一个腊月能够赚足一学期的学费,所以,若是再早一点开放市场,更有利于经济繁荣。
但是,疫情形势严峻,人们左右为难。好在萧瑟的冬日已被人们过年的热情点燃,小年款款走来,春天呼之欲出。
作者简介:玫红:女,原名魏梅霞,高中英语教师。兰州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会员。近年来创作的大量诗歌与散文发表于《成都商报》《兰州日报》《甘肃日报》《汉诗世界》《长江诗歌》等省内外报刊杂志。部分作品被新华网,光明网、今日头条等网媒转发。散文《奔跑吧,兰州》获“全球华人话兰州”征文三等奖。长诗《一个人的江湖》获陇原茅台酒征文优秀奖。组诗《花间巢》被中国诗歌学会收入《中国新诗2017卷》。现代诗《我软弱的部分》收入四川攀枝花市2019年诗选刊《花韵流芳》。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