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举牌热情去年降至冰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2021年险资仅出现了1例举牌事件,创下近7年险资举牌次数最少的纪录。同时,去年还有险资“割肉”退出此前所举牌上市公司的案例。
险资权益投资日益规范
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2015年、2017年、2020年监管部门连续下发多个文件,规范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对举牌披露提出了更明确细致的要求。多种约束合力下,保险公司开展权益投资更加审慎,须通盘考虑自身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因素,举牌行为也随之减少。
该负责人表示,最近落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下称“规则Ⅱ”),对于集中度较高的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计提要求,同时大幅提升了长期股权投资的风险因子,这些都将引导保险资金更加审慎地对待举牌等投资行为。未来,保险机构将更注重潜在长期投资项目的基本面和发展预期,更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回归被投企业价值,专注长期价值投资。
去年仅1例举牌、1例退出
2021年11月17日,中国人寿集团通过QDII账户出资方式参与中国华融非公开发行H股,交易完成后,中国人寿集团持有中国华融H股股本的比例为7.2609%。这成为去年险资唯一一例举牌事件。
不仅新增举牌少,去年还有险资“割肉”退出之前的举牌项目。2021年12月27日,根据阳光城发布的公告,公司二股东“泰康系”(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大幅减持了公司股票,通过大宗交易和协议方式合计减持9.41%的股份。而泰康系转出的股权正来自于其2020年对阳光城的举牌。相比举牌价格,泰康系退出时的转让价格近乎“腰斩”。
昨日,阳光城再发公告称,收到华夏人寿提名的董事仲长昊的书面辞职报告。仲长昊因华夏人寿工作安排的原因向公司董事局申请辞去公司第十届董事局董事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担任其他任何职务。
据记者统计,2015年至2021年,险资举牌次数分别为36次、11次、10次、10次、9次、23次、1次。业内人士分析,2020年的短暂升温,是由于受疫情影响,A股与港股市场出现了一批低估值个股,给了险资抄底加仓的契机。去年,险资举牌热情急转直下,降至冰点。
上述投资部门负责人分析,2020年7月,银保监会出台《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增加集中度风险监管指标,打消了短暂回温的险资举牌积极性。
上述通知明确,针对以往出现的盲目投资、投资冲动带来的过度投资、频繁举牌等不理性行为,在现有集中度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
未来关注“三高”优质标的
近期,偿二代二期工程下的“规则Ⅱ”落地。“规则Ⅱ”修订了多项保险机构资产端的监管规则,包括大幅提升了长期股权投资的风险因子,对具有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实施资本100%的全额扣除;规定保险公司应当以成本计量模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认可价值等。
上述投资部门负责人表示,“规则Ⅱ”全面校准和更新了各类投资的风险因子,有些因子比现行要求提高了,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房地产相关风险因子提升幅度较大,客观地反映了各类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同时,合营和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其风险因子根据上市与否,分别与主板股票及未上市股权的基础因子保持一致,主要是为了避免套利;还增加了集中度风险计量,对部分存在集中投资情况的公司影响较大。
“整体上,这要求保险机构更注重潜在长期投资项目的基本面和未来发展预期,会更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回归被投企业价值,鼓励大家专注长期价值投资。”上述负责人表示,在长期价值理念指导下,保险资金应重点关注高ROE、高股息、高成长优质标的。
文/上海证券报记者 韩宋辉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