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即将正式开市。
作为全国第三个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开市有何意义?相较于沪深交易所,北交所最具特色的差异性在哪里?对A股有何影响?制度层面还有哪些“想象”空间?对此,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中航证券股转业务部总经理王晨光。
从2006年初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新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正式诞生以来,王晨光在新三板市场已耕耘了近16个年头,是不折不扣的新三板“老人”。
中航证券股转业务部总经理王晨光
“北交所的开市,三方面意义重大。”王晨光表示,首先,标志着我国多层资本市场短板已经补齐,国内正式形成了京、沪、深三个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的“3+1”资本市场新格局。其次,将进一步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再次,北交所有望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王晨光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难题,其中在我们国家尤其严重。虽然新三板设立之后,尤其是精选层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受制于投资者门槛过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北交所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可以说切中难题要害。随着北交所的开市,中国数量众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
在王晨光看来,相较于沪深交易所,北交所最具特色的差异性制度,并非投资门槛的不同,而是北交所上市企业必须来源于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这一“层层递进”的上市制度。该制度下,相较沪深市场,即便北交所在发行审核上做不到“完全不审”,至少可以做到“少审”或“快审”。因此,预计未来北交所出现IPO堰塞湖的可能性极小。
同时,王晨光强调,改革新三板、降低新三板投资者门槛会分流A股资金,对A股造成“抽血”效应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国资本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好的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北交所的开市,恰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优质中小企业早中期成长阶段的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王晨光认为,北交所还有三方面的制度设计“想象”空间:一是投资者门槛继续下调。二是出现两融、北向资金入市等沪深市场制度。三是基于北交所的差异性,可以率先实施引入做市商实行混合交易制度等。
对于北交所的横空出世,王晨光感慨:“16个字可以表达我这个有16年新三板从业经历‘老人’的内心感受: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以下为澎湃新闻记者对王晨光的专访实录:
澎湃新闻:北交所的正式开市,有何意义?
王晨光:北交所开市三方面意义重大。
首先,标志着我国多层资本市场短板已经补齐。此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来主要服务于大中型和成熟型企业,没有一个专门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而北交所的设立补齐了这个短板,国内正式形成了京、沪、深三个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的“3+1”格局。
尽管国内资本市场曾陆续推出过中小板、创业板等板块来服务中小企业,但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庞大,而沪深交易所各板块对企业上市均有较高门槛,因此目前未能充分满足国内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
而新三板市场则由于投资者门槛过高,导致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和市场活力不足。因此,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交所,进一步降低投资者门槛后将极大地解决目前新三板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其次,将进一步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如果把经济比作人体,那么资本市场就是其“心脏”,其核心功能便是优化资源配置。其中,主板市场是中大型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心脏”,北交所便是中小企业的“心脏”。
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占比达90%,同时贡献了近乎80%的就业、70%的技术创新、60%的GDP和50%的税收。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因此北交所不可或缺。
再次,北交所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发展中小企业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避免贫富分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发展壮大,不但会让创业者和员工走向富裕,还会增加全社会的增量财富。同时,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尽早走向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会让居民财富更多参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真正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但对中小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也对居民财富增长意义深远。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北交所的市场定位?
王晨光:整体而言,北交所将坚守“一个定位”,即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难题,其中在我们国家尤其严重。虽然新三板设立之后,尤其是精选层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受制于投资者门槛过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可以说切中难题要害。
近些年,国家在应对外部因素扰动时,发现当下仍有很多技术被“卡脖子”,这说明目前资本市场在服务数量众多的中小创新型民营企业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今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上升至国家层面不久,北交所正式宣布设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以预计,随着北交所的开市,中国数量众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
澎湃新闻:相较于沪深交易所,北交所最具特色的制度差异性在哪里?
王晨光:北交所的制度差异性,表面上看,最特色的是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差异。北交所资金门槛是50万元,沪深主板没有门槛,创业板资金门槛较北交所也低不少。因此,北交所与其他板块相比,投资者数量上存在巨大差异。
不过,在我看来,北交所相较沪深交易所最核心的差异,应该放在整个新三板市场层面上看:即北交所上市企业必须来源于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其上市是层层递进的。
具体而言,北交所上市公司必须来源于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也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前,就已经在新三板这个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里进行公开信息披露,且接受市场各方监管了至少一年时间。
拟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其财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度的完善性,已经历过新三板市场的洗礼。这些特性,可以让监管机构对其能否在北交所上市,做出快速的判断。
因此,在审核方面,相较沪深市场,即便北交所在发行上做不到“完全不审”,至少可以做到“少审”或“快审”。所以,预计未来北交所出现IPO堰塞湖的可能性将是极小的。
澎湃新闻:市场层面上,北交所下一步表现将如何演绎?对A股整体表现有何影响?
王晨光:此前市场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改革新三板、降低新三板投资者门槛会分流A股资金,对A股造成“抽血”效应。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彼时,在科创板推出之时,市场也有类似论调。但实践证明,推出科创板并未抽A股的血,反而在推出后,A股市场整体成交量接连创出新高,连续成交金额突破万亿元规模的天数创下了新的A股纪录。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好的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就投资角度而言,北交所的开市,恰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优质中小企业早中期成长阶段的投资机会,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能够真正分享优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的红利。
澎湃新闻:制度层面上,在你看来北交所下一步的制度设立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王晨光:总的来说,北交所未来的制度设计,还可以有三方面“想象”。
一是投资者门槛继续下调。
二是沪深市场现有的相关基础制度,下一步北交所应该也会出现,如两融、北向资金入市等。
三是基于北交所的差异性,目前沪深市场还没有的市场制度,可以在北交所率先实施,如引入做市商实行混合交易制度等。
相信随着下一步北交所制度层面空间的进一步打开,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角兽”“小巨人”企业,来支持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在北交所看到国际的优秀中小企业来挂牌上市也并非全无可能。
澎湃新闻:作为深耕三板市场的“老兵”,从新三板到北交所,一路走来的历程您有何个人感受?
王晨光:从2006年初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新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正式诞生以来,我在这个行业已整整度过了16个年头。回想起来,2006年时,全市场积极参与新三板市场的投行人士总体也不超过20个人,到现在仍在新三板市场一线耕耘的06年“老人”已然不多。
总的来说,听到北交所设立的消息,16个字可以表达我的内心感受: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从投身新三板市场之初,我就坚信,一个资本市场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具备交易定价功能,可以让企业实现融资,得到其创新发展需要的资金。
十几年来新三板的监管层、中介机构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例如我所在的中航证券,一直非常重视新三板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更是将新三板业务作为公司的战略业务来呵护。北交所的开市,可以说实现了一代新三板投行人的梦想。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