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菜市场里的美学”话题竟然登上热搜,当时我们小区的早市因为疫情暂时关闭了,还好两天后又重新开放了。那天我发朋友圈感慨道:“因为疫情而封闭的宏福苑小区就在我家附近,离我近在咫尺却没感到任何不便,祖国的防疫做得太好了。早市关了两天后也重新开了,一切井然有序,此刻我想唱《我和我的祖国》。”
幸福指数不仅在GDP,还在菜市场里
我家附近的文华早市可谓“大名鼎鼎”,果蔬、花鸟鱼虫以及日杂应有尽有,很像一个“大集”。每天从清晨开到上午10点收市,周六日时间会更长一些。逛早市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一项“早锻炼”,每每在路上看到拉着大车、推着小车、满载而归的男女老幼,我都想起程璧的歌——《我的心里是满满的》。
“幸福指数不仅仅在GDP,还在菜市场里。”这是我10月30日逛早市时发的朋友圈。菜市场可谓民生的晴雨表,最近总有朋友说“现在青菜比肉贵”,我实地考察的结果却是:“好像没那么离谱”。这些年北京很多地方的早市、菜市场纷纷销声匿迹,就连我回老家漯河,发现我父母也改成去超市买菜了。想当年每次回家探亲,我最喜欢就是跟父母一起去五一路赶大集。可惜这些年,生机勃勃的菜市场渐渐离我们而去。这两年因为疫情,仅存的菜市场也常常处于“宕机”之中……因此我常常感慨:“家附近有菜市场,原来就是一种幸福啊。”
一般我是周六或周日去逛早市,主要以“逛”为主,买菜只是顺手牵羊。记得有一次我拎着大包小包回家,发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战果以及沸腾的集市,有个退休同事立刻向我推荐了买菜APP,她说:“我现在买菜都足不出户,又便宜还能送到家。”我笑道:“其实我去早市不是为了买菜,而是为了逛啊!”
“我明明买来的是挂钟,但仿佛买回的是光阴。”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换句话说就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比如那天出门逛早市,我先是被门前院后的银杏“黄金甲”迷住了,好一阵儿拍、拍、拍。花园里又开出一种紫色的矢车菊,楼前健身器材又增加了,路边那些日渐粗壮的榆树让路面鼓起,环卫工人正在截根、重新铺砖……来到人群熙攘、叫卖声不绝于耳的早市,尤其是看见那些新鲜水嫩的瓜果蔬菜,立马感觉到一种亲切自然。人们在充满烟火气的早市里挑选、购买自己中意、喜爱的食材,悠然自得,闲适美好。
有个女友说:“我买菜两个小时,其中半个小时在买,另外一个半小时在拍。”我也差不多,红的果、绿的叶、黄的瓜、紫的茄,各色果蔬既是丰富的食材又是审美的题材,随便码放都犹如一幅灿烂的油画,给人美好的享受。好看的,要拍;没见过的,要拍;甚至卖菜人有趣的,也要收入镜头。
逛菜市场是一种精神“代偿”,是我们接触绿色自然的媒介
“大姐,这个香水茉莉可好闻了”“这个满天星能开很久”“瓜叶菊很好养……”早市上卖花的高个姑娘,每次只要看到我就不厌其烦地推荐各种花草。我也总是回回都左手拎着食材、右手抱着花儿,乐滋滋地回家了。
这些年在早市,我买花的钱并不少于买菜的钱,我家阳台上也总是花开不败。我不爱买鲜切花,喜欢盆栽。鲜花很容易就开败了,盆栽花则可以慢慢养,让我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一盆花往往也就二三十元,有的却开了又开,非常物超所值。很多朋友觉得我会养花,其实我更擅长赏花、拍花,分享它们的娇艳,就像一个老母亲爱炫耀自己的孩子。
蒋勋曾说:“离开衣食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我的理解则更直接,菜市场不仅是我们连接一日三餐、油盐酱醋茶的地方,更是我们接触绿色自然的媒介。平时散步时,我最喜欢走林间小路,那里有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就像植物生长靠太阳、需要土壤以及雨露滋润,人也需要这些大自然的“维生素”,上接阳气,下接地气,与天地和谐共生才能更健康。
逛菜市场在我看来还是一种精神“代偿”。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与网络世界,让我们逐渐远离绿色的森林、新鲜的空气以及生养我们的土地,可以说很多疾病和亚健康都与我们与大自然“失联”有关。记得有人说:“若将发现美的目光落在菜市场,就会发现它所迸发出的强烈的生活气息,那是绿色和乡土形成的独特菜市场美学。 逛菜市场不知不觉成了我去认识一座城的第一课,生动又活泼。我的评判标准很简单,有新鲜蔬果、鲜花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如果生活有一幅肖像,我想那应该就是菜市场的模样吧。古龙说过:“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场。”我想喜爱菜市场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也是质朴踏实的人。生活的智慧或许就是这般简单: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在平凡的人间烟火里,慢慢变老。
编辑/吴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