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首次公测至今,已过去一年时间。随着一阵阵“红包雨”落下,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场景持续扩容,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了数字人民币。不过,数字人民币在频频成为热点话题的同时,各类打着“数字人民币”旗号的骗局也层出不穷。
11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进入2021年11月后,多地数字人民币落地应用脚步加快,各地警方也加大了对利用数字人民币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还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布了“求助贴”,介绍了家人了解到的“可刷卡、取现的数字人民币”。
集6卡可取现100万?假的!
“各位小伙伴快来帮我看看,我妈收到的这个信息是不是骗人的。”11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用户王雪(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求助帖。
王雪发布的信息显示,有人向王雪母亲介绍了央行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并称自己已经收到了央行寄出的银行卡,共计100万元数字人民币,需要在2022年元旦到冬奥会期间进行兑换。“这100万元数字人民币,是北京公司让我办理养老院的前期资金,先去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法人已经安排好了,我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雪母亲收到的信息显示。
在聊天中,该用户还向王雪母亲展示了所谓的数字人民币银行卡,声称集齐6张卡可以兑换100万元数字人民币。同时,还展示刷数字人民币所需要的POS机。
北京商报记者仔细查看后发现,对方提供的“数字人民币银行卡”上,卡片正面有“数字人民币激活卡”字样,左上角显示“中央银行”,右下角则标注了央行数字货币“DECP”。卡片背面则提示称,数字货币卡全球通用,此卡不记名不转赠如有丢失无法补卡,集齐全套即可激活。
从对方提供的信息来看,这是一起漏洞百出的、利用数字人民币实施的骗局。并不了解数字人民币的王雪,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犯了难,最终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了询问。随后,评论区大量用户留言指出,提醒王雪注意风险,防止母亲上当受骗。
11月9日,王雪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详细情况以及后续。王雪指出,因工作关系,其母亲于两个月前认识了对方,对方时常会介绍称自己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通过朋友关系获得了这1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用于参与国家支持的、当地养老院建设项目。
“但由于双方来往不多,我们并不清楚他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也没有进一步向我母亲提出邀请参与或是交钱。明白这一个骗局后,就删除了对方微信,”王雪表示,“可能是想要骗我母亲参与,也可能是他已经被骗了。”
对于这一情况,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分析指出,从行骗手段来看,该骗局利用的就是部分地区用户对于数字人民币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的心理,以官方口径做背书增强其可信性,对于部分缺乏分辨能力的群众来说具有迷惑性。
相关骗局有哪些?关注!
由于已经删除了对方微信好友,王雪无从知晓这一骗局的全部内容。但在这一帖子的评论区,仍有用户持续留言发表自身观点,“数字人民币只有App,没有实体银行卡”“集齐7张银行卡,就能召唤神龙?”“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吧,里面有关于数字人民币骗局介绍的文章”……
曾经参与过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的用户,也“现身说法”:“参与数字人民币活动有官方下载渠道,并且可以真实消费,无需长时间等待。”
此外,还有用户根据自身的了解,对后续诈骗套路的可能性进行了解释。有用户留言称,通过100万元、建立养老院等话术,可能会吸引更多老年用户参与其中。老年用户在缴纳相应费用后,对方就会消失无踪。
更有用户在评论区直言,自己家人几年前就曾收到这类数字货币诈骗信息,甚至收到了好几张银行卡,与此类骗局如出一辙,“根本不听家人劝解,现在只希望她别去骗其他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随着数字人民币推广加速,数字人民币受到广泛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用户体验、参与。借助这一新兴事物,各类骗局层出不穷。
从各地警方披露的信息来看,数字人民币相关骗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假借数字人民币推广名义,诱骗普通用户参与预约登记数字人民币,实则通过虚假链接,盗取用户信息最终造成财产损失;二是冒用监管机构名义,使用“DCEP”名义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进行相关加密货币炒作交易;三是利用各试点地区开展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吸引用户参与实施诈骗;四是冒充公检法,以受害人涉嫌洗钱为名义,将受害人银行卡内资金兑换至数字钱包,再将“数字人民币”转出至其他数字钱包。
除了面向普通用户实施犯罪活动外,还有违法犯罪分子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洗钱操作。据媒体报道,11月4日,福建省南安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了全国第二例、福建省首例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的犯罪案,抓获团伙成员9人,以陈某为首的洗钱犯罪团队为了非法获利,盯上数字人民币支付交易隐私性强的特点,日常以驾驶轿车移动方式通过数字人民币方式进行洗钱。
“针对特殊群体和新型技术衍生出来的各类骗局,在各个时期都普遍存在。瞄准中老年人或是未成年人,在信息相对较为闭塞的地区,承诺丰厚回报。数字人民币当前热度高,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王鹏指出,从警方进行风险提示、通报和打击范围犯罪行为的频率和力度来看,大部分用户群体的反诈意识有效提高。“尽管仍有用户对于数字人民币了解不深刻,但通过过往的试点活动等,能够明白数字人民币的注册、使用流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身边人受骗可能性。”王鹏说。
如何防范骗局?警惕!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进入2021年11月以来,数字人民币“碰”上双十一,数字人民币缴纳社保、法院诉讼费等消息频频传出。试点城市对数字人民币发展做出规划,非试点地区也将“申请数字人民币试点”写入规划中。
央行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数字人民币在各领域、场景的应用正在不断提速,又该如何防范打着数字人民币旗号的骗局呢?苏筱芮建议,一是监管方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编写和组织数字人民币相关的科普内容;二是借助主流媒体渠道介绍数字人民币相关的产生背景、使用方式及骗局防范手段等;三是鼓励各市场参与主体,例如数字人民币相关的场景方、大型互联网平台等针对自身用户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
苏筱芮指出,数字人民币逐渐推广、普及已经是必然趋势,除了加强用户方面的宣传外,监管方还需要及时总结骗局特征并借助主流渠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此类骗局打早打小,树立一批典型案例以震慑市场。
王鹏则表示,普通用户对于此类超出个人认知范畴的、回报期长的暴利致富手段,首先要提高警惕意识,不要轻易上当受骗。遇到此类行为,可以及时跟公安部门联系等,进行多方求证。在数字人民币中,合法使用的前提下,用户并不需要在数字人民币App等官方应用之外,提供密码、注册账号等隐私信息,数字人民币返现、获利等也均为骗局。
编辑/孙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