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心理疾病也会导致心脏病吗?
当你出现莫名的心慌、胸闷、胸痛,做了很多心脏检查都没有问题时,也许需要考虑一下是否有双心病的可能。
什么是双心病?
双心病,即心理心脏病,是一种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症状相关联的综合征。
狭义来说,双心病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脏病,而广义来说,就是指心理因素混杂了心脏病,或者心脏病伴发了心理问题的一类综合征。
双心病在临床中有三种常见情况:心理疾病诱发心脏病、心脏病治疗过程中伴发心理疾病、心脏无实质性损伤的心理疾病。
是以心理疾病为诱因,而后导致了心脏疾病。
比如由于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因素导致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扩张型心肌病等常见心脏疾病。
心脏病治疗过程中伴发心理问题
比如冠心病等心脏病为先,而后出现心理问题。
常见于患者在漫长且容易复发的心脏疾病治疗过程中,陷入无限的担心和恐惧中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心脏无实质性损伤的心理疾病
即心脏疾病的症状与心理疾病同时存在,虽然感觉到心慌、胸闷、胸痛,但是心脏相关检查都正常。
可能是受心情等主观因素、神经调节功能异常等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医疗条件局限,无法捕捉到深层微小病灶等原因。
无论心脏症状与心理疾病是否有因果关系,心理性心脏病客观上都会表现出心理疾病与心脏病症状共存。
双心病怎么诊断?
双心病的诊断,第一,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检测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等),心电图,心脏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冠脉CT等)来判断有无心脏疾患。
第二,需要通过PHQ-9或者GAD-7等心理量表,辅助医生来判断患者有无心理疾患。
如果两方面检查均有问题,那么基本就可以认为存在双心病。
双心病好发于哪些人群?
双心病的出现可能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方式等有关,以下几种人群更容易出现双心病:
家族遗传史
有的人天生就携带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容易出现冠心病等心脏病,或者家族中有心理心脏病的患者,都可能更容易患上此病。
女性
女性天生会更敏感一些,情绪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因此更容易患心理心脏病。
心脏疾病日久,合并心衰
无论是先天性心脏病还是后天性心脏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最终可能会出现心衰,当病人反复经历心衰发作的濒死感,就会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演化成双心病。
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等心脏病,而且很多高血压人群还会合并焦虑情绪,因此更容易出现双心病。
比如白大衣高血压、M型高血压、老年人周末高血压等都与情绪有关,可能会出现一到医院见到医生、上班、周末看孩子做饭比较繁忙等时候就血压升高的现象。
从事高压职业
高压行业比如医生、警察、矿工等,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更容易诱发双心病。
不良生活习惯
长时间玩手机、运动少、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诱发双心病的因素之一。
双心病如何治疗?
双心病目前主要有三种治疗方式:
自我调节
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的情绪,定期运动(比如一周运动3-5天,每次半个小时)。
还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为了减肥而只吃一些蔬菜,主食、肉类都不吃,过度减肥会导致营养不良,增加双心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
对症进行药物治疗。比如冠心病,常规选择ABCDE治疗方式,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治疗抑郁症,一般选择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氟西汀、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
治疗焦虑症,就可以服用谷维素、B族维生素、坦度螺酮、劳拉西泮等。
大部分人需要服药6-9个月,少部分人需要坚持服药一年半甚至两年以上,还有很少一部分人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同时,也可以服用一些相关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和补充。
手术治疗
由于心理因素会让心脏病进展更快,所以如果有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一般会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比如冠状动脉狭窄到75%以上,就需要进行支架手术。
但需要注意,手术治疗并不应孤立存在,缓解情绪压力、抗焦虑、抗抑郁、改善心肌供血等各方面同时进行才能更有效地治疗双心病。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