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5日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项目的颁奖仪式上,中国队与中国香港队同时站上了领奖台。仪式结束后,两队合影留念,照片中的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区区旗交相呼应,金牌与铜牌熠熠生辉。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又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也是令无数国人自豪的瞬间。
在中国,乒乓球被称为国球,长久以来,香港同胞对之关注、热爱、自豪。因为,中国乒乓在世界舞台长盛不衰,中国香港的体育人也作出了贡献。
容国团,一个闪亮的名字。60多年前,正是这位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小伙子,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
记者4日来到香港工会联合会(工联会)会议室。远在千里之外的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半决赛中国队与韩国队比赛现场,缺少了观众的体育馆显得有点冷清。但香港工联会的会议室里,人们在投影前挥舞国旗、拍打助威棒,为中国队赢得的每一分加油鼓劲。
中国队马龙的精湛球技,让这里的人们想起来自港九渔业职工会、曾在工会和工联会担任乒乓球教练的容国团;樊振东的大声呐喊,也让他们联想起几十年前的一段峥嵘岁月。
容国团于1937年出生于香港,抗战时期香港沦陷,他几经流离,在8岁时回到香港。虽然在校成绩不错,但由于父亲失业,13岁时被迫辍学。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却成为他步入乒坛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我看来,容国团就是一个天才。”94岁的港九渔业职工会前辈邓锦华回忆说,“我从街边捡回来一张没人要的乒乓球桌,和当时人称香港‘乒坛十杰’之一的戴树荣练球。容国团看到我们在练球,就帮着捡球。”
年少的容国团当时对乒乓球一窍不通,但出色的天赋让他上手极快,短时间内他便能与戴树荣并驾齐驱。不久后一支澳门的冠军队到港,在筲箕湾鱼市场,容国团击败对手,一战成名,赢得了“东区小霸王”的称号。
容国团名声在外,一位爱好乒乓球的鱼市场老板得知后邀请他来打工。在鱼市场工作,容国团有了更多接触渔业职工会的机会,加上父亲是工联会属会香港海员工会的会员,容国团会不时到工联会练球,开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当年渔业职工会的另一位成员尹广霖说:“容国团早上4点开工,7点收工,其余的时间干什么呢?就是打乒乓球,日打夜打,没教练。没人陪他打,他就自己对着墙打。”
两三年间,容国团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赛事。频繁代表工会和工联会参赛,也引起了鱼市场老板和渔商会的不满,认为他“去左派工会”,是“亲共”,令其写悔过书。但容国团拒绝屈服,就这样他失去了工作。
后来在工会和工联会的邀请下,容国团成了业余教练,虽然薪水不多,但能更专注于乒乓球,大赛经验也能进一步得到积累。
“渔业职工会主席请容国团来工会做主教练。因为当时工会很穷,又没办法要求会员交很多学费,每个月只能给容国团20块‘车钱’,每个星期三晚到工会做教练。”邓锦华说。
那以后,容国团多次穿梭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参加比赛,开阔了眼界,球技更上一层楼。期间击败了来访香港的前世界冠军、日本选手荻村伊智朗,震惊世界乒坛。
逐渐地,容国团萌生了到内地发展的想法。在多方穿针引线下,容国团跨过罗湖桥,加入广州体育学院学习。他全情投入专业训练,球技得到进一步升华。
1958年4月,容国团发出3年内夺取世界冠军的宣言。意想不到的是,梦想提前两年便实现了。
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面对匈牙利名将西多,容国团3:1获胜,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令整个新中国为之振奋。这个冠军不仅掀起了一波乒乓球热潮,容国团也成为中国青年的模范。
香港工联会理事长黄国说:“香港人民为国家体育作出巨大贡献,容国团是一个重要代表,是工联会引以为傲的偶像。容国团是中国乒乓球的先辈,带动了乒乓球事业蓬勃发展,之后在世界上所向披靡。”
两年后,在北京举行的乒乓球世锦赛上,中日两队在男团决赛中相遇。容国团在关键一战前,喊出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名言。凭借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他与队友一同实现梦想,为中国首夺男团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局面就此展开。
容国团的这一声呐喊,激励着几代中华儿女为国拼搏、顽强奋斗。黄国说:“当时港英殖民统治下,华人地位不高,爱国人士受打压,打工仔处境艰难。这句话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也反映了当时爱国人士和基层劳工盼望出人头地的心声。”
提起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队与中国香港队的那张合影,黄国说:“60多年前,容国团代表中国乒乓球队取得首个世界冠军,60多年后,中国队和中国香港队在奥运会乒乓球项目上又取得佳绩。这见证了国家巨大进步。工联会作为爱国工会,更应发挥积极作用,作出贡献,不负时代使命。”
文/韦骅 万后德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