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7个湖泊水质未达水功能区划要求。其中,杞麓湖水质从2019年的Ⅴ类恶化为2020年的劣Ⅴ类。7月14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云南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这一问题。
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点名的杞麓湖治理存在严重造假,近期相关负责人被云南纪委监委问责。湖泊治理迟难推进的背后,存在当地利益输送、消极回避、不敢作为等种种乱象。
杞麓湖是玉溪市通海县的母亲湖,污染治理已有5年之久,但当地一直“靠天治湖”、消极回避,直到2020年杞麓湖Ⅴ类水的目标节点将至,通海镇才先后投资了十几亿元建设应对考核的“政绩”工程,并在湖中建设柔性围隔工程,圈住好水,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假象。
建设柔性围隔的主意便是当时分管玉溪市环保和三湖治理的领导、时任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贺彬提出的。贺彬曾任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原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作为专家学者型官员,贺彬利用自己的学术背景和资源,扮演“科研掮客”,在他的“关照”下,造假项目匆匆上马。
29名专家为这一造假项目背书。调查人员介绍,参与评审的29人都拿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出具了“同意”意见。
“如果专家不予通过,就会被专家组其他人认为不合群,以后基本没有机会参加行业评审。”调查发现,专家都有各自的“小圈子”,还有的所谓“专家”并无相关资质。
“潜规则就是我们系统伪专家、伪科学泛滥。”已投案的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长邓加忠说。在涉造假项目的不法商人看来,“所谓的专家无非更多的是在利益面前,谁给的利益多,就帮谁说话。”
一名涉项目商人最终举报了该造假工程。7月8日,云南省纪委监委公布查处情况,29名官员被问责,5名企业负责人被留置。党员干部、企业老板、专家等围绕一个“利”字,结成利益团伙,相互掩护,一旦一方利益受损,便土崩瓦解。
督察组指出,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但与中央要求和人民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在湖泊治理方面,高原湖泊保护条例要求配套出台保护或利用规划等措施,但云南各州市直至2018年后才集中编制规划,高原湖泊保护利用长期无“规”可循。
违法建设项目铭真高尔夫球场,侵占滇池一级保护区456.68亩,长期违规经营、拒不整改,但昆明市并未依法查处。为了应付督察,球场内临时栽种树苗。4月14日,督察人员请现场陪同督察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武斌拔“树”,武斌轻轻一拔,几根完全没有根茎的枝条就被拔了起来。5月19日,相关23名干部被追责问责。
督察组还指出,一些地方不敢担当作为,湖泊保护治理系统思维不够,大搞开发。玉溪市九龙国际会议中心违规在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建设酒店、别墅等问题在第一轮督察就被点名,截至此次督察组进驻仍未得到有效整改,且抚仙湖湖滨岸线和缓冲区缺乏科学规划管控,“边退边进”“民退商进”“景观化治湖”现象突出。
文/张艺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