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雄安去!”正逐渐从话语落实到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共同编制了《“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已经转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雄安新区启动区正在火热建设之中,这片规划范围3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承接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集中承载地,据雄安新区官网信息,其中已规划建设大学园。
“对于这些高校来说,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不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说。
从支援建设到疏解转移
自从雄安新区亮相以来,在京高校就成了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哪些高校会迁往雄安新区也成了广受关注的话题。
5月14日,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校长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2020年8月,北京交通大学已成立了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参与雄安新区数字交通规划,是第一个落地雄安新区的北京重点高校创新平台。
此次调研中,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表示,希望双方在落实高校疏解工作上加强沟通对接,同时促进在城市智能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共建合作。他表示,将对北京交通大学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选址和有关保障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此前的4月11日,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也造访雄安新区。张国华在座谈时也表示,希望双方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人才支撑等方面深度开展务实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主管的在京高校共39所。很多高校早已开始部署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雄安涿州工作组,由副校长钱学军任组长,统筹推进在雄安新区和涿州市的一体化发展布局。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在涿州成立了教学实验场(农业科技园),并与河北省保定市签署了共建“一院、四中心、三集群、两机制、1+N个试点县”的合作协议。
还有些高校早就被报道准备在雄安建设新校区。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暨雄安分院建设规划启动。201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建设工程签约仪式举行。2019年11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访问俄罗斯时介绍,正在进行雄安、海南的新校区建设。
此前还有报道称,北京大学初步考虑将在雄安新区建立一流的医学中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雄安新区开设分院。中国人民大学将在雄安新区建立国医学院等特色学院和一流的研究中心。
但如今,高校不再仅仅是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在京高校到雄安新区办一所异地研究院,起不到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作用,还是要有整建制的转移到雄安新区。”张端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抓紧与疏解学校对接
今年4月22日,雄安新区召开党工委委员(扩大)会议提出,紧紧抓住承接驻京高校疏解机会,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新区高等教育体系,抓紧与疏解学校对接,完善大学选址研究布局,推动疏解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一些在京高校要搬去雄安新区已经传了好几年,但始终没有落地,对于一些高校吸引人才、稳定师资、延揽优秀生源都有影响。现在看来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政策,让大家有了比较稳定的预期。下一步应该尽快明确相关的高校名单、学科名单、转移的形式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说。
“这是大势所趋,结合一些在京高校的功能定位,以及整个学科专业布局在校区之间的调整,实际上有很多学校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张端鸿说。
“但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内进行校区调整,也是需要做好充足的配套准备的。”他说。对于转移到雄安新区,首要的是要解决生活配套和交通。
目前,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交钥匙项目中,三所学校装修及外部环境建设已经进入尾声,雄安宣武医院主体施工正在加速进行。
5月13日,北京市规自委网站公示机场快线(R1线)项目分区规划方案。R1线是新区的城市骨干交通,建设R1线对于实现京雄一小时通勤圈,增强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雄安新区承接和吸引在京高校资源,不能再犯过去高校多校区的错误。河北以前其实不乏大学城,但有的大学城配套不够,学生意愿不强,对老师的吸引力不大,这些新校区其实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雄安新区官网信息介绍,雄安新区启动区大学园,在教学资源、科研平台以及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促进校城融合发展。
“其实一些高校完全可以整建制地转移到雄安新区。一些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他们的选址未必都是在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而是在一些小镇上,相比之下,雄安新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非常明显。”马亮说。
不过马亮和张端鸿都认为,依托雄安的发展定位,将匹配的学科与专业进行疏解是更加可操作的方式。“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个相对比较长周期的工作”,张端鸿说,“有可能不同的高校转移过去的学科不一样,但又具有相关性,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
京津冀高教资源均衡
对于一些在北京的中央高校来说,校园已经很显逼仄。
比如,北京语言大学占地面积只有33万多平方米,约500亩。北京林业大学总占地面积13176亩,但实验林场占去了12480亩,校本部只有696亩。
北京中心城区内已没有发展空间,甚至在主动控制。《实施方案》就规定,在京五环内的中央高校,原则上仅支持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续建项目或不增加建设规模的内涵建设项目。
目前,一些北京高校都在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转移。北京市今年将推动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建设,并推动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这些高校新校区位于北京市郊区,与目前的校区动辄相隔百里。
同时,也将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移,加快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和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建设。
一名中央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经开始建设的新校区不会影响在雄安新区的布局,“毕竟疏解转移既是任务,又是发展的机遇,应该抢抓搬去雄安新区的机会”。
马亮认为,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有利于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北京、天津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河北就缺少优质高校,也没有很好享受到高等教育的辐射作用,很简单的例子是,河北省高考考生相对于京津考生获得的升入名校的机会差距就很大。”
“对于雄安新区来讲,这是一座未来之城,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未来的高教之城。如果有一批跟它的功能匹配,能够真正扎根的高校,对于雄安新区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会有非常大的作用。”他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