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郑爽工作室在其微博发布消息:税务部门已经在核实我的合约、个人税务、一切有关经济合同,我愿意接受并配合一切调查。结果会公布于众,感谢大家关注。
自郑爽前男友张恒于26日曝光郑爽签订“阴阳合同”、获取天价片酬、偷税漏税等行为后,不仅引发多家官媒批评,上海市税务局和北京市广电局于28日启动了对于郑爽和相关剧目制作方的调查。
如果坐实指控,郑爽面临的将是什么?记者咨询律师了解到,如果郑爽利用“阴阳合同”偷逃税被坐实,她需要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在此基础上,如果五年内,郑爽再次因逃避缴纳税款受到处罚,税务机关将追究其刑事责任。相关第三方,比如该事件中的影视公司为纳税人未缴税、少缴税提供便利或帮助,也将面临行政处罚。
早在2018年,崔永元对范冰冰的爆料揭开娱乐圈天价片酬乱象,范冰冰补缴的税款、滞纳金以及罚款加在一起超过8亿元。范冰冰案之后,娱乐圈掀起一轮轰轰烈烈的"补税大战"。截至2018年年底,影视行业自查申报税款达到了117亿。与天价片酬乱象相伴相生的,还有抠图等影视作品质量被诟病。从小花郑爽来看,出演作品演技一直停滞不前,而参加综艺、直播话题度颇高,由此成为顶流。
此次郑爽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十几家明星工作室接连注销,魏大勋、曹郁、邓超、唐嫣、文章、马薇薇等,也引发大家猜测:通过郑爽事件彻查下去,会否引发娱乐圈的一场大地震?随处可见的"明星工作室",不少地方都会对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看来是规避税款的重灾区。还有多少“郑爽”没有浮出水面?
2018年6月,税务总局、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严控演员片酬,这便是后来业界俗称的"限薪令"。此次若此番“1.6亿片酬”爆料属实,可见还有不少人在顶风作案。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限薪令"对明星片酬比例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仅为行业指导意见。就实施层面而言,具体的行政处罚措施目前尚未跟进,这就导致现实情况中,某些明星和制作机构仍会心存侥幸心理“钻空子”。
为什么有公司愿意给郑爽这多钱?当下影视作品需要明星加持,观众喜欢看当红明星,一些影视公司投其所好,不在作品质量上下功夫,而视明星为作品大卖的制胜法宝,由此对明星高片酬缺乏无可奈何。影视作品本来是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呈现,耀眼的明星人设背后,是剧本加持、导演把关,服化道加分等合力所致,如果明星拿走大头,其他人的劳动得不到尊重不说,也会导致产业链无法健康发展,从而引发行业乱象。
一边是明星们轻松拿下天价片酬,一边是影视公司的巨额亏损——1.6亿元是什么概念?放在资本市场,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晚间,Wind中信证券行业分类中的20家影视上市公司,除欢瑞世纪未披露2020年年报外,其余19家公司中仅有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全年的归母净利润超1.6亿元,分别为3.99亿元、2.91亿元,占比仅一成。也就是说,过去的2020年,九成影视上市公司赚的钱,还没郑爽一部剧拿到的片酬多。
关键在于,如何真正有效遏制明星高片酬,实现市场良性循环。而对明星来说也需要自我调整,如何摆正心态,合理进行流量变现,而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否则也造成不专注于锤炼演技、提高业务能力,而是“搞流量”,轻松赚快钱。
以在业内从良性发展机制的正午阳光来看,剧集品质有保证,明星反而趋之若鹜,以上正午的戏为提升自身的选择,而正午的作品也有合适的顶流明星加持,从而实现影视公司与明星的双赢,观众也能在剧集中得到满足。通过“限薪”规范明星合理薪酬的同时,也期待更多影视公司能够带动良性业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