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研讨会举行 专家热议《觉醒年代》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 2021-03-11 09:52

党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一直是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构成,至今涌现出了电视剧《开天辟地》《中国1921》《觉醒年代》等,电影《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重要文本。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党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全年度也有《1921》《红船》《望道》等影视剧出品。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30期影视大讲堂举办“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研讨会,全所在职研究人员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主持。以下为发言摘要。

2.webp.jpg

经典的效力: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特质及意义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国电影诞辰116周年,革命与电影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源远流长。以影像手段书写党史的优秀影视作品丰富多彩,数量甚丰。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产生了有影响的经典之作,有其特质、启示和意义:首先,近年党史题材创作大都制作精、开掘深,表达时代思想和观念,体现出共性与特性结合的审美价值。作品的题材选择与艺术表现,映寓深厚的文化自信,显现一种渐趋成熟的创作心态和文化生态。其次,以平视视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实现美学和传播层面的在场性,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看、爱看。再次,《觉醒年代》等近期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制作精良,有实证感,注重写人,叙事大气,风格鲜明。这些成功的创作实践,使得多年以来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更具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溢出感和创新性,拓展了展现错综复杂历史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3.webp.jpg

《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进行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研究,需要先对这一题材有一个界定。这个界定可以讨论,如果宽泛界定的话,比如革命题材,改革开放题材,能反映党的领导的光辉历史的题材都可纳入党史题材。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党史题材作品。

与其他同类作品不同,《觉醒年代》重点突出的是“觉醒”,建党是觉醒后的结果。其以这样的叙事选择深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思想文化逻辑,三种逻辑铸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剧中立足于思想和文化视角的叙事选择,能够让于生活在今天并对文化强国建设有着强烈诉求的年轻观众找到共鸣。该剧还以个体性叙事为主,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试图置换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以此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也让观众对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

此外,该剧还以“电影化”的视听营造来提升自身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如其版画艺术的加入以及黑白画面的处理,多处还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接来进行视听叙事。

5.webp.jpg

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界定与创新

(秦喜清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新世纪以来,讲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作品构成了主旋律影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的2021年,又有《觉醒时代》热播,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又一佳作。这部作品将时间追溯至1915年,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位的相识与不同的人生选择。其新颖的视角,宏观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人伦情感交织,展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发展,党史与中国国史、军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为中国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同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们还需要对党史题材的影视剧做更准确的界定,避免选材的重复,而是从更宽广的视角表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

6.webp.jpg

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几种叙述策略

(吴涤非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献礼片,以“建国”、“建党”、“建军”为主要内容的《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和《建军大业》(2017),是近些年来引人瞩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其在叙述策略方面,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生动诠释。《建国》从抗战胜利写到共和国成立,《建党》从辛亥革命写到中共诞生,建军则聚焦于南昌起义的前后。“建国三部曲”具有恢宏的气势和生动鲜活的内容,并在故事的讲述中,阐明了三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二、领袖、英雄形象与故事的传奇性。三部曲中均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以及已经载入史册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雄才大略和英勇无畏,是中国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人物刻画,又是基于真实与艺术相结合的传奇化语境之中。三、浪漫主义色彩。对真理的追寻,对革命的激情,对理想的九死而不悔,是三部曲在革命与历史的讲述中所共有的特征。比如,《建军大业》后半部的“三河坝阻击战”,便具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浪漫主义意境。

4.webp.jpg

《觉醒年代》的叙事和人物特色

(李清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恢弘的视野,全景展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社会变革的风起云涌,全剧呈现如下特色:

首先,该剧以宏大的叙事和真实的细节共同构成波澜起伏的史诗。串联起全剧的情节大都是载入史册的历史大事件,堪称宏大叙事。但剧中细节上生动真实,不枯燥不浮夸,娓娓道来,气韵生动,大事件和小细节错落递进,如溪流汇集成江海,推动着情节波澜起伏。

其次,影片塑造了丰满的人物群像。剧中人物众多,构成复杂,全剧围绕着新文化先驱重要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的活动,编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陈独秀的形象是个突破。

第三,该剧影像语言精良诗意,干净典雅。很多段落都有着电影画面的质感,充满隐喻,且飘逸写意。这些影像语言和剧中人物身份、故事背景高度契合,增添了整部剧的魅力。

8.webp.jpg

党史题材电视剧的文本视点与人物书写

(孙承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从2001年的《长征》,至2021年的《觉醒年代》,新世纪之后,以近代史为背景,围绕书写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一大批影视作品,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就创作本身而言,首先要涉及的是文本视点与历史定位的问题。党史的影视剧书写,同时也是对中国近代发展历史的一次重新思考。所以,有关党史的影视剧书写,不能以一种孤立的视点看待历史,而是要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对整体国家与社会的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惟其如此,才能够在更深入的层面,折射出党史题材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书写历史也是写人。重要的是要写有情感、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历史功绩。党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仅仅只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作为影视作品,还要戏剧性的吸引魅力。

9.webp.jpg

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更新

(许婧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从历史到现在,党史党建题材电视剧创作其实一直在各个层面上都在循序渐进地有所突破。如果把2007-2021这15年间的同类题材电视剧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一题材的电视剧审美更新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从“主流历史观”作为这一特殊题材最重要的价值层面的宏观勾勒,发展到将叙事视角对准历史的细脉和偶像青春叙事的视角,如《恰同学少年》。二是避开全景式的时间跨度,截取其中最具“历史转折”意义的岁月和人物,如《中国1921》。三是将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引入大众文化传播,打破诸多“历史话语禁忌”,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历史”或“历史的真实”,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四是将领袖、伟人形象从“神坛”拉回到“人性”层面塑造,增加人间烟火气,让普通观众可以感知,表现能够共鸣的生活化细节,这类作品众多。四是展现主角在思想、文化、历史上的先锋意义,展现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影响了历史发展的个人生涯;或以另辟蹊径的表现角度,注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新意和人物独创性,如《觉醒年代》。五是部分作品填补了该类题材的某些空白,如《我的法兰西岁月》。

10.webp.jpg

近年党史题材影视剧发展的趋势与反思

(储双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党史题材影视剧在可看性上表现出四点努力。一、正面“揭示”党内斗争和意见分歧。二、明星取代特型演员饰演领袖人物。三、走向新主流大片,实行主流价值观与商业类型片的融合。四、强调历史正剧的全景式、客观性和真实性,故事讲述朝思想性、艺术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方向发展。

《觉醒年代》等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成功发人深省,让人反思这类题材创作如何走出困境。第一,当下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坚守思想性的基础上突出艺术性与娱乐性。第二,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党史人物,尤其是要对党史题材中某些功过兼有的人物、有争议性的人物和反面人物等“问题人物”进行发掘和表现,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第三,放开思想束缚,打破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伟人”传统、“领袖”传统。第四,以人观史,以心通史。创作者需要窥探党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洞悉人的内心世界,将一个真实的人摆在观众面前。

11.webp.jpg

党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分期、创新与思考

(类成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审)

党史题材电影再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十七年”时期;二是新时期;三是从2000年至2008年的蛰伏期;四是2009年至今的新发展期。

党史题材电影主要表现两类内容:一类是革命战争内容。从最初只反应一般战斗或场景,到强调史诗性、宏大叙事和大场面,再到反映一般战斗,但视野逐步开阔,此时的革命战争内容已经不同于以往。第二类是“人”,主要表现我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等。该类影片对人物的塑造经历了从人到神,又从神到人的过程。

当下,党史类题材影片的创作已经形成新的创作风格。内容趋向于年轻化、举重若轻,将党史和现实情况相结合,让广大观众自己去发现和判断。当然,这一类题材电影仍然存在各样的问题和难点,比如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等。

12.webp.jpg

2021年度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美学和产业特征

(支菲娜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高级编辑)

最近,国家电影局和国家广电总局围绕“十四五”时期的50部重点题材影视剧创作展开工作。这些作品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意义重大。其中,为纪念建党100周年,2021年党史题材影视剧作品数量多、品质佳、传播广。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呈现为如下方面:

一是聚焦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如电影《1921》《狙击手》《革命者》、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二是真实、全面地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影视剧的艺术需求和审美需求,使党史题材影视剧在思想上、情感上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三是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各地方行业管理部门、民营企业、中坚艺术家联动,共同推动影视作品描摹和书写党史,从宏观和政务服务方面大力推动规划和创作。

13.webp.jpg

类型化上的突破和融合

(陈晓红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编审)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发展异常迅猛。其从原有的单一刻板状态下摆脱出来,在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借鉴国外不少成熟影视作品的观念与技法,遵循纪实美学风格,在类型化上有所突破和融合,涌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宏大历史叙事作品更加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更加重视创作技法,也更加富有科技含量。二、传记类型影片突破了单一模式,从严肃庄重的领袖传记片、高大全的英模塑造,转向更为多角度的多元化叙事风格;凸显普通党员、普通民众在重大历史面前的主动抉择。三、突破类型影片范畴,进行类型融合与创新。如军事题材作品借鉴战争片的经验;攻坚克难的扶贫剧可以拍成风情片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融合体,如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等。总之,党史题材可以成为红色“题材宝藏”,供以后的创作者更好地开掘利用。

14.webp.jpg

“主旋律元神”:水华电影中的女性解放、革命激情与平等意识

(孙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史电影是主旋律电影,可分为硬党史电影与软党史电影,前者集中展示我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与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以《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影片为代表;后者表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贯彻到具体的人与生活中,如何为人民谋福利,让人们感受到党的优越性、担当与使命,以水华导演的影片为代表。此类电影并不软,内核很硬,蓝印花布里面包裹的是磁石。

曾任延安“鲁艺”戏剧系导演与教员的水华共有七部电影,他有完整的美学体系,作品都是“诗言志”与“诗缘情”相融合的典范。其作品有反映女性解放的《白毛女》《伤逝》,饱含革命激情的《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蓝色的花》,富有平等意识的《林家铺子》《土地》。水华导演电影的文学性较高;对人物的刻画深沉而又细腻,塑造了江姐、许云峰、喜儿等感动人心的人物形象;艺术表现上有着浓郁的民族诗情:《白毛女》解决的是新歌剧与电影艺术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写意与写实如何融合的问题;《林家铺子》解决了东方美学的诗意呈现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问题;《蓝色的花》是对党的历史的反思与忠诚,不忘初心,反映了广大人民是党的源头活水这一精神实质。水华的电影润物细无声,质朴、简洁,是真正的“主旋律元神”。

15.webp.jpg

再论《建党伟业》的美学和产业价值

(金燕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9年摄制的《建国大业》动用了全明星阵容,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上的双丰收,走出了主旋律大片的一条新路。2011年的姊妹篇《建党伟业》,复制了这一全明星模式,一线明星悉数到场。全明星阵容,是商业成功的保障,商业成功,宣传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建党伟业》在剧情和制作上也独具匠心。从袁世凯复辟到共产党成立的这10年间,时事动荡,社会大事件密集,人物众多,要把握这样一个史实众多人物纷杂的题材并非易事。创作者紧紧把握住一条思考主线,即:为什么在各方势力博弈的乱世中,由当时的一批年轻人组成的这个新的党派最终获得成功?围绕这个思考题,影片以编年史的方式,将这一历史题材分成三个大部分——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青春热血的激情的气流贯穿始终,较好地表现出怀着救国救民理想的热血青年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找到一条用中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救国之路。

16.webp.jpg

从两部影片谈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策略

(赵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电影《开天辟地》(1991)与《建党伟业》(2011)虽然都聚焦于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事件,但是两部影片又有明显的不同,第一,讲述事件的时间不同,《开天辟地》叙事起始于巴黎和谈失败、五四运动。而《建党伟业》则从辛亥革命开始讲述。其次是讲述方式的不同,《开天辟地》在梳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注重对于人物的刻画,影片中夹杂了许多生活细节,譬如李大钊、陈独秀先生的家庭生活,两个人的友谊,尤其是陈独秀先生对自己儿子的独特的父爱。而《建党伟业》则更多的是一件件历史事件的串联,没有着意描写历史人物。

但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叙事中始终都有“解释性文本”的出现,在《开天辟地》中是画外音和人物标注,在《建党伟业》中是人物标注和字幕解释。无论是画外音还是字幕解释,正说明了共产党党建立的历史的丰富性和斗争性需要深度挖掘和书写。如果说《开天辟地》侧重于对于历史人物的英雄式塑造,《建党伟业》则要说明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这样就跟观众引起一种共鸣,观众的共鸣其实就是强化观众的感情认知和记忆,这就是党史题材影视剧的教育功能,应当在党史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利用影视剧。

17.webp.jpg

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分期与特色

(王乙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包含着丰富的素材,党史、国史、军史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围绕着建党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播出是当前我国电视剧的重要主题。中国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可做如下分期:

一,80年代——90年代初期。此期作品在政治话语与精英文化,意识形态与思想启蒙之间谨慎尝试,力图突破此前形成的政治话语,有意识避开宏大叙事,突出“人”与“人性”。以平民视角挖掘领袖和英雄人物身上更真实的一面。二,90年代初期——世纪之交。这一时期经过文化思潮的冲击,面临着革命话语的重建,题材选择和叙事策略逐渐趋于“宏大”,突出表现革命的主题和领袖人物的英明决断和丰功伟绩。三,2000年——2010年。这一时期既要坚持主流话语表达,也要面对市场化的考验,努力在在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找到平衡,在题材和表达上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四,2010年以来。此期作品除了宏观表现大开大合的伟大革命史诗的作品,还向纵深发展;在艺术表达上,年轻化叙事成为党史题材电视剧融合主流话语、实现集体认同的创作趋势。

18.webp.jpg

对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反思

(徐建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人物刻画、叙事、细节展现、艺术表达等方面,中国当前的党史题材电视剧比电影做出了更多有益探索。电影《建党伟业》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试图在两小时之内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种种事件和人物罗列,因而叙事逻辑断裂,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也无法得到深刻展现。此类影片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也需要有更多非宏大叙事的党史类电影出现,即在选题上要以更多具有新意的微观视角或事件切入,以小见大。党史涵盖的内涵和故事很多,需要创作者进一步发掘。从创作艺术的层面来讲,重要的是改变原有的主旋律电影的拍摄教条和模板,加强叙事和人物塑造,提升影片的影像和声音的本体表达能力,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提升艺术水准,使观众真正进入到影片的语境和氛围中,从而引发共情。因而可以借鉴艺术影片、纪录片或实验影片对影像本体的创新与探索,从而真正提升党史类影片的可看性和接受度,以达到宣传、展示党史的目标。

19.webp.jpg

真实与用情: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成功路径

(员晓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史题材的作品首先要具备历史真实,虽然是影视作品,但其整体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都要真实可信。如何尊重历史真实,尊重党史的真实是这类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历史的真实往往表现在在细节方面,影视剧制作的年代感、沉浸感亦大多来自于作品的细节。大量的细节能够构成和丰富环境的真实,这种真实更能有效烘托情感的真实。

其次,制作党史题材作品更要用“情”。艺术作品传递真情实感才能够充满魅力。以往党史作品中,人物主要为情节或者史实服务,演员塑造角色受限于史实或历史评价,相对呆板、缺乏吸引力。因此,规定情境下的情感真实才能够让党史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具备吸引力。总之党史作品在创作上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才能焕发新的风采、呈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webp.jpg

《觉醒年代》热播的启示

(黄海贝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近期播出的建党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等三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在《新青年》杂志创立的1915年,陈独秀36岁,李大钊26岁,胡适24岁,钱玄同28岁,毛泽东22岁……《觉醒年代》中他们,不是完人,有过迷茫,也有过碰壁,但从未放弃在黑暗里寻找光明。百年前青年的求索,收获了大批百年后的年轻人粉丝,并在社交平台带动话题升温。

《觉醒年代》于2月1日在央视开播并登陆优酷等网播平台,几乎占据所有播出日的全国收视第一。另据优酷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是该剧主要的观剧和互动群体。

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这是《觉醒年代》能够牢牢抓住年轻观众的原因。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范式的转变背后,是心态的成熟和文化的自信。因此,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就成为当代影视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21.webp.jpg

《觉醒年代》:当下语境中的本土意识、主体自觉和历史自信

(刘斐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建党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围绕《新青年》和北大重述“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既以凸显现代政党在思想与组织层面的独特面貌为其题中之意,也势必触及深埋于“现代中国”肇基处的传奇段落。于是,“时代”被化简为社会精英在诸种思想标签间非此即彼的抉择。与之相应,剧情层面则遵照师长与学子的亲密无间和休戚与共展开。灵活的运镜和高度舞台化的布景,将润物无声又暗藏歧异的启蒙历程变作平整流畅的风俗画,也实现了错杂历史的戏剧性整合。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合伙创业的生意经和心照不宣的权谋话本,更以家庭伦理、同事/同学情谊和社群关系为政党萌芽赋形,从而营造出顺应电视观看情境的亲和力。于此踌躇年代重提知识分子救世神话,及其本土意识、主体自觉和历史自信所可能产生的启发与鼓舞,或可谓之创“新”之处。这样的“新”也给党史学习以启示,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题材影视剧的关系,是前者总领后者的关系,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讲述之间的关系。政治的学习和教育虽然并不只有影视剧一个途径,但看电视剧和电影最容易达到目的。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为影视作品题字,他们是认真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01
海外播出引共鸣 影视作品带领“华流”走向世界
光明日报 2022-04-04
如何拍好法治题材影视作品?尺度不是问题,普法才是关键
澎湃新闻 2021-10-19
军工题材影视作品频频出圈,未来它该如何成长?
光明日报 2021-10-07
瞭望:国产主旋律影视作品成流量密码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8-07
红色影视剧:青少年党史学习的“金课”
光明日报 2021-06-29
影视|《觉醒年代》获三项白玉兰大奖:让“青年”“作为”“理想”再度成为高频词
文学报 2021-06-13
《中流击水》举办专家研讨会 谱写“红船精神”的青春之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