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乡村振兴路上“山海情”
新华社 2021-03-06 20:30

云南昭通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全景照片(2020年8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云南省昭通市靖安、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2020年底前已累计完成6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任务。担任该项目市政工程现场总指挥、项目联合党支部书记的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张薇正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这片火热的“战场”。

首批从鲁甸本地搬迁来的杨国琼(左)背着孩子在安置区香葱基地摘葱花,没有发觉孩子的鞋子掉了,张薇捡起鞋子帮孩子穿上(3月5日摄)。

搬迁群众在鲁甸安置区卯家湾幸福广场上唱山歌(3月4日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项目联合党支部与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卯家湾党工委联合进行支部共建,帮扶关爱安置区内的留守儿童,安排安置区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在安置区做青年志愿者,张薇和她的同事们和安置区的扶贫干部一起将工作重点转向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张薇和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唱儿歌(3月4日摄)。这个安置区建设有四所幼儿园,能够解决全区所有适龄儿童的入园问题。走不出心中的大山,就迈不进小康的门槛。一年多时间,在各级扶贫干部和扶贫建设者的共同奋斗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十几间扶贫车间建起来了,4所幼儿园建起来了,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起来了,近千名搬迁群众原地就业了,几千名搬迁群众被组织起来外出务工了,“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高楼,遍地是工厂”鲁甸安置区卯家湾幸福广场上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搬迁群众唱起自己改编的歌曲《卯家湾》……

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3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该基地有1000个食用菌大棚,让不适应厂房工作、想继续从事农业种植的搬迁群众有地可种,确保户户有产业就业支撑。

张薇和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3月4日摄)。这个安置区建设有四所幼儿园,能够解决全区所有适龄儿童的入园问题。

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春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福来(右)在卯家湾食用菌种植基地香菇车间向张薇介绍香菇的长势,张福来对口负责这个和广东企业合作的食用菌种植基地(3月4日摄)。

云南昭通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卯家湾幸福大道两旁整齐的安置房和幼儿园(3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

张薇在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第三幼儿园绿化工地(3月5日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张薇和她的同事们还将继续扎根在乌蒙山区这片曾经异常贫瘠的土地上,在振兴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鲁甸安置区卯家湾幸福广场上,从永善县大山里搬迁下来的吴世贵老人(左一)跟张薇(前右)介绍由春熙社区老年文艺队改编的歌曲《卯家湾》,这首歌曲在鲁甸安置区广为传唱(3月4日摄)。

张薇(左)在项目工地上与劳务工刘万洪聊天,问她有没有按时拿到工资(3月5日摄)。从巧家县大山里搬迁下来的刘万洪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第一批从鲁甸本地搬迁来的杨国琼背着孩子在安置区香葱基地摘葱花,她在这里一天能挣到六七十元钱(3月5日摄)。

从巧家县大山里搬迁到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范启美(左二)和姚永莲(右二)在卯家湾食用菌种植基地干活,她们在这个香菇车间每天能挣80多元钱(3月4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丨“念乡人”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4-09-30
图片故事 | 苗绣传承人龙禄颖 巧手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3-10-23
图片故事|乡村少年绿茵逐梦
新华社 2023-08-09
图片故事 | “未来乡村”归乡人
新华社 2023-04-14
图片故事|驻村第一书记刘开福的乡村振兴计划
新华社 2022-12-30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高校将论文写在“定点帮扶”路上
科技日报 2022-07-27
图片故事 | 藏族大学生代青永措返乡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2-07-14
图片故事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在乡村振兴中见证两岸融合
新华社 2022-07-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