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农产品期货品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期货日报 2020-10-20 08:26

棉系:深化棉纺织行业市场化改革

2004年6月1日,棉花期货在郑商所上市,这也成为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多年清理整顿后上市交易的第一个新品种。随着当时国内棉花、纺织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制度在棉纺领域得以确立,棉纺行业活力进一步增强,相关产品价格波动加大,行业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可以有效管理价格风险的工具。

事实上,中国是棉花主产国、主销国,也是棉花进口大国和棉纺织服装出口大国,在世界棉花原料及制成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棉花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产业链长,就业人口众多。如此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风险管理工具来服务产业企业稳健经营,提高整个行业的韧性和实力,促进产业不断走向成熟,而棉花期货的诞生恰恰就被赋予了这样的作用。

上市16年来,棉花期货市场总体运行稳健,市场发展良好,期货价格已经成为行业风向标。尤其是该品种在服务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棉纺织产业不断走向成熟和服务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棉花期货的价格影响力也在全球市场不断提升。

从数据来看,棉花期货市场在这16年中规模不断扩大,从2004年的日均2万手左右,到2020年的日均超过50万手。其中,2011年,棉花期货全年成交量更是达到1.39亿手,在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中排名第二。

201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花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棉企利用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增加,棉花期货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日均成交和持仓分别达到18.29万手和21.40万手。

此外,棉花产业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2019年,棉花期货法人客户数超过6200家,持仓比例常年超过50%。仅在2019/2020年度,棉花期货累计仓单注册量33980张,折合棉花142.7万吨,约占我国棉花年度产量的1/4。

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郑商所在棉花期货的合约设计和交割制度上一直在做贴近现货市场的优化与改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不断优化棉花交割制度,顺应棉花产业发展趋势。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棉花生产已经由原来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地区三足鼎立,演变为新疆占据绝对优势的格局。为顺应我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郑商所在2017年9月启用新疆棉花期货交割库,将棉花基准交割地由内地调整至新疆,突出新疆棉花主产区地位。这是国内期货交易所首次在新疆设立期货交割仓库,也是郑商所顺应和支持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3年来,郑商所在新疆各棉花主产区陆续设置8家交割仓库。自2017年9月以来,棉花期货运行平稳,棉花期货仓单注册量逐年提升,2019年累计注册仓单超过2万张,折合棉花近百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棉花期货自上市以来,价格走势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dex始终保持较高的关联度。尤其是2014年以来,期现价格相关性一直保持在0.9以上,价格发现功能高效发挥,在市场供需失衡及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时,棉花期货价格能精准、快速做出反应,为市场主体科学研判棉花市场形势提供了有效参考,成为反映棉花产业供需形势的“晴雨表”。

为了更好地帮助涉棉主体稳健经营、利用多元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郑商所在上市棉花期货之后,陆续上市了PTA、棉纱期货及棉花、PTA期权,纺织产业链品种体系不断完善,为纺织产业提供了多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其中,棉花期权的上市得益于良好的期现基础,衍生品工具外延的伸展,更是提升了整个期现货市场的运行质量。

棉花期权自2019年1月上市以来,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6月,日均成交1.64万手。其中,2020年上半年累计成交215.40万手,同比增长59.69%。棉花期权的成功上市与流动性的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除了有效地推进了棉花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在贸易模式的更新换代方面,棉花期货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新疆棉花主产区,依托期货价格的基差交易模式已经取代传统的“一口价”交易,成为棉花贸易市场主流定价方式,“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已经成为万千涉棉主体的共识。

白糖:呵护食糖产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多年来郑商所持续深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进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保障在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交易运行机制,形成了具有预期性、连续性、公开性和权威性的期货价格,促使部分现货企业根据价格信息进行转产、检修等生产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行业供给效率。

上市于2006年的白糖期货就是这样一个农产品品种。自2006年上市,白糖期货已经成为国内农产品期货的成熟品种之一。上市至今,白糖期货日均成交39.65万手,日均持仓25.13万手,市场规模平均增速26.40%。

自白糖期货上市后,其期货价格的“风向标”作用逐步被食糖产业认可,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采用期货价格进行远期点价、买卖基差等,丰富了现货交易方式。记者了解到,白糖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长期保持在0.95以上,国内重要的生产、进口加工和贸易企业都将白糖期货价格变化作为现货销售策略制订的依据,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销售策略和价格。

事实上,利用期货市场的点价交易在白糖现货产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的操作方式是,白糖货物的买卖双方按照期货盘面约定一个价格,并根据现货市场的运输情况、地区品质差异等商量一个升贴水。当期货盘面价格达到时,双方按照之前的约定加上升贴水完成现货买卖。通过白糖期货点价交易,买卖双方都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销售或采购风险,同时还可以满足双方个性化的需要,提高交易的效率。

于2017年4月上市的白糖期权成为我国期货市场第一批上市的商品期权,期权的上市不仅与相关商品期货一起构成了更为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丰富了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和途径,更是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正式迈入高速、多元发展的新时代。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上市的期权品种,白糖期权上市引起相关产业客户的高度关注,不少糖企早就学习了相关规则和制度,并着手研究适合企业实际的策略。一些龙头企业开始探索利用期货期权组合的方式开展风险管理。据统计,中粮糖业、中轻糖业等60余家涉糖龙头企业,积极运用期权工具,作为期货保值的有益补充,并取得良好的保值效果。

“如果通过白糖期权做买入保值,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也不用担心追加保证金的问题了。”国内某大型制糖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白糖期权的上市,糖企多了一个风险管理工具。“重要的是,期权与期货结合,可以满足糖企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通过制订更为‘合身’的套保方案,促进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

白糖期货早已成为国内糖企不可或缺的管理风险工具。在企业人士看来,白糖期权的上市进一步完善了白糖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为广大涉糖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市场信号。

业内人士表示,期权风险收益特征不同于期货,没有追加资金的风险,更符合套保者风险厌恶的特征,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期权有期限、行权价格、看涨或看跌的区别,这种立体交易,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经营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对冲掉不想承担的风险,保留可以承担的风险,同时保留现货市场的收益,实现风险管理的精准化、个性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期权不仅可以对冲方向性风险,而且可以对冲波动性风险,有助于糖企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随着白糖期货的日益成熟,白糖期权的交易规模及投资者结构也在不断增长与丰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白糖期权日均成交2.0万手。其中,2020年上半年累计成交283.4万手。

苹果、红枣:提升地区金融“造血”功能

目前,苹果、红枣等特色农产品期货正发挥金融“造血”功能,相关期货品种的上市为助力主产区所在的贫困地区脱贫,同时也能为相关产业带来积极的变化。事实上,上市贫困地区优势品种,能大幅提高有关品种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以资本市场的“活水”提升贫困地区金融“造血”功能,促进有关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水平提升,带动当地农业标准化和市场化发展。

近年来,郑商所创新研发并上市了苹果、红枣等区域特色农产品期货。其中,我国苹果种植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业部认定的122个苹果重点县市中,有3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涉及贫困人口1751万人。这些地区生态条件优越,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适宜苹果生长,所产苹果品质更高,苹果种植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红枣则是新疆区域特色品种,主产区多集中在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区域,覆盖了新疆32个贫困县中的26个。新疆是世界六大果品生产带之一,也是国内知名的“瓜果之乡”,林果产业已发展为新疆重要特色产业,其中,红枣是新疆林果产业的金字招牌。2019年,新疆红枣产量372.76万吨,占全国红枣产量的半壁江山。

在2017年12月22日挂牌上市全球首个鲜果类期货品种——苹果期货,截至今年6月底,共成交1.6亿手,日均成交26.8万手,日均持仓15.2万手。经过两年多的稳定运行,苹果期货已逐步发挥功能,开始为产业提供有效的远期价格指导和风险管理工具,推动实施“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等惠农工具,加快产业标准化进程,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初见成效。

红枣期货方面,自2019年4月上市以来,整体运行情况稳定,产业客户参与积极性较高,市场认可度逐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红枣期货共成交3123.3万手,日均成交11.0万手,日均持仓4.9万手,质量和数量均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苹果产业和红枣产业也因为相关期货品种的出现而得以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记者了解到,在之前的苹果和红枣的现货贸易中,由于市场透明度不高,价格通常是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逐渐形成,一地一价、一户一价的情况较为明显,缺少一个较为公开、及时、权威的价格风向标。期货市场集中公开竞价,及时汇集和反映大量相关信息,形成前瞻、权威、透明的期货价格。农产品期货价格一经产生,便实时、免费提供给市场,缓解中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格局下买卖双方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传递效率低等问题,有助于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底苹果期货上市后,次年苹果收购季出现灾情,各地苹果收购价较往年提前14天进入稳定期,市场效率显著提升,果农也依靠期货价格提高了议价能力。

此外,作为鲜果品种,苹果和红枣的贸易均具有“集中收购,全年销售”的特点,现货企业经常面临价格波动、存货贬值滞销、采购季资金压力大等风险。相关期货品种上市后,为产业主体提供了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现货企业也开始主动利用苹果期货和红枣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稳定经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各农产品产业链利用期货市场衍生出多种灵活的贸易方式,如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企业经营方式进一步丰富。

另据记者了解,期货强农的另一表现则是通过合约标准科学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期货合约标的交割品标准设计,普遍参照国家行业推广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导向,在引导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苹果期货的上市,改善了传统现货贸易执行国标力度不足的现象,产业开始按照苹果期货标准对种植、收购、分类、储存等一系列操作建立标准化流程,产业运作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

除了服务实体企业稳健发展,近年来,郑商所积极推进“保险+期货”试点,成为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重要探索。

2020年,郑商所创新开展苹果和红枣“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试点,作为“保险+期货”试点面向特定对象的模式优化探索。与传统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相比,“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项目中没有保险公司介入,合作社作为法人主体可以直接购买场外期权,在灵活性方面会更高。

在苹果和红枣产业中,农民合作社基础相对较好,农民合作社作为法人主体可以直接购买场外期权,能够起到和保险公司同样的连接分散小农户和期货公司的桥梁作用,且能够节约因保险公司介入产生的交易成本。在苹果和红枣品种上开展“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试点具备基础条件,也符合国家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导向。通过立项评审,今年确定在红枣品种上开展2个“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项目。

菜系:灵活模式避风险稳经营

从2007年6月份菜籽油期货上市,到2012年12月份菜籽粕和油菜籽期货推出,再到2020年年初菜籽粕期权上市。历时十三年,菜系期货期权体系的逐步建立为相关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风险管理工具。利用菜系相关期货品种进行基差点价的模式,逐步取代了现货市场传统的“一口价”交易模式,不但让市场有了价格风向标,而且还让产业企业在利用好菜粕期货期权工具的同时,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平稳进行,有效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

数据显示,菜粕期货自2012年上市以来,日均成交量74.66万手,日均持仓量达到52.14万手,在已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中处于较高水平。今年1—7月,菜粕期货日均成交量56.28万手,日均持仓量40.75万手。同期,菜油期货日均成交量23.55万手,日均持仓量15.06万手。

菜油、菜粕期货价格走势与国内主要现货价格指数始终保持高度一致,价格发现功能良好。自2013年以来,菜油期现货相关系数高达0.94,菜粕期现货相关系数高达0.91。期现价格走势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为产业企业定价以及管理价格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在投资者结构方面,菜油、菜粕品种法人日均持仓占比分别为65.82%、50.95%,市场基础较为扎实;套期保值效率方面,菜油、菜粕品种套保效率分别为96.94%、77.36%。

另外,菜油期货法人日均持仓占比维持在60%以上,菜粕法人日均持仓占比维持在40%以上。基差贸易以及套期保值的相互配合使得产业上下游企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期现结合日益密切。

由于菜系期货价格有效反映了市场情况,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企业借助期货市场服务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期货+基差”的贸易报价模式取代了原先的“一口价”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利用少量资金提前锁定货权,而且将价格波动风险转换为波幅较小的基差风险,减少了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油厂的菜粕销售是通过基差交易完成的,他们与菜粕贸易商、消费企业参考郑商所菜粕期价进行点价。据业内人士估算,八成左右的菜油、菜粕贸易已采用了“期货+基差”的贸易报价模式。

此外,依托菜粕期货,企业可以根据期货市场的公允定价对饲料添加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菜粕期货上市之前,现货流通交易以“一口价”形式为主,各区域报价分化较大,饲料及养殖企业较难获得准确的“粕间”价差,饲料添加比例调整困难大。菜粕期货上市之后,企业可以通过观察豆菜粕价差及豆菜粕单位蛋白价差,在比例范围内调整饲料配方,也就是增减豆粕或者菜粕的添加比例,最终在保证饲料营养值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成本最低的经营目的,从而达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邬梦雯)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54岁陈华平任证监会副主席:曾执掌郑商所,前年挂帅深交所
澎湃新闻 2023-09-28
6大期货期权将引入境外交易者!境内特定品种增至23个 期货对外开放再进一步
券商中国 2023-01-08
6大期货期权将引入境外交易者!境内特定品种增至23个,期货对外开放再进一步
券商中国 2023-01-08
3月期权市场活跃度大升!这些品种成交同比环比增幅显著
期货日报 2022-04-03
郑商所:菜油菜粕期货法人日均持仓占比达到国际成熟市场水平
​第一财经 2021-06-18
郑商所:鸡肉、马铃薯、葵花籽、大蒜等期货品种在路上
第一财经 2021-06-03
郑商所创新“期货+” 以9种交易模式服务实体经济
新华社 2021-04-06
花生期货2月1日在郑商所上市
新华社 2021-0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