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等我一下,我有快递要拿。我拿不动,你给我帮帮忙。”刚刚起身要去上班的李宝坤,被儿子李金屿叫住。
“什么快递?”李宝坤反问。
“没什么,你跟我一起去就知道了。”戴好口罩的李金屿拉着爸爸就下了楼。
看到眼前的“快递”,李宝坤怔住了。“爸爸,这是我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咱们社区执勤的叔叔阿姨买的食品,咱们一起给他们送过去吧。”
2月20日,瑞康家园社区防疫执勤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辖区居民李宝坤、李金屿父子送来的牛奶、面包、蛋糕、火腿肠等爱心食品。“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这是我给大家买的一点儿小礼物。东西不多,是我的心意。”
关心疫情的小小少年
12岁的李金屿是清华附中大兴学校的初一学生,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情况。“爸爸,今天全国新增了2641例,累计66492例,北京累计确诊375例……”每天不用看手机,金屿的爸爸妈妈都能知道全国疫情的最新数据。
“金屿特别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每天下班回到家,他都会把最新的数据告诉我们。”金屿的父亲李宝坤是一名在职党员,母亲李静是兴丰街道富强西里的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两人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家的金屿既关心着全国的疫情发展情况,更为每天早出晚归工作中的父母担心着。“钟南山爷爷说了,口罩需要这样戴。”他会将学习到的最新防护知识,分享给父母,看着父母戴口罩的姿势不正确,自己还上手演示。
不用父母操心的男子汉
金屿的父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但是他却从来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操过心。“他每天放学到家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书包,把作业摆在学习桌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好,逐一完成,做不完不吃饭。”有时候由于作业量大,可能要写到八点多,但是他也坚持写完作业再吃饭。爸妈也从来不催促,什么时候他的作业写完了,全家人再一起吃饭。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习惯为金屿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平时休息和假期的时间也都由金屿自己安排,父母不管控,不干涉。疫情防控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金屿需要每天上网课。“早上七点半闹钟一响准时起床,洗漱吃饭,八点准时打开电脑上课、写作业,一直到十一点多。下午两点开始上课,直到四点半,每天如此。”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学习中的金屿却极度自觉。
虽然也喜欢玩手机上的游戏,但金屿有他自己的“三不”原则——写不完作业不玩、父母不同意不玩、每次只玩20分钟不迷恋。教育孩子,爸爸李宝坤讲究“言传身教”,他更喜欢在孩子面前做表率,而不是简单的呵止或是盲目的肯定。全家包饺子,妈妈李静准备原材料,爸爸李宝坤一边上手包,一边指导金屿,全家人忙的不亦乐乎。上学以后,李宝坤就有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到了六年级,金屿已经学会了做饭炒菜,简单的饭菜已经难不住他了。
父母同时执勤的时候,金屿需要自己一个人在家,但是这个小小男子汉却能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妈妈,我要睡了,门没锁。你和爸爸下班后好好洗个澡再睡觉。”有时候,下班晚了,李宝坤和李静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
从小就有一颗公益心
金屿的妈妈李静在富强西里社区工作,平时参加社区、街道组织社会公益活动都会带上他。看得多,学得多,慢慢的金屿就喜欢上了这些活动。“可能是耳濡目染,现在学校组织活动,他都第一个报名参加,有时候作为小队长,还能带着大家一起干”李静说。
2019年国庆期间,妈妈是国庆保障的成员之一,需要在执勤点站岗执勤,每次金屿都站在妈妈身边,做一名小小志愿者。戴着红袖标的金屿,虽然脸庞稚嫩,但是眼神坚毅。妈妈保障着国庆安全,他在身旁保护着妈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李金屿虽然上不了战场,但他用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一颗热爱公益的心,筑起了兴丰街道执勤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心中的“钢铁长城”。
文/北青报记者 王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