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简称北京世园局)获悉,在北京世园会开园三个月之际,由北京世园局发起拍摄、北京木子合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的国内第一部植物类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历时近三年拍摄,目前已制作完成,即将与公众见面。
10000多年前,水稻和小米塑造了我们的农耕文明;8000 年前,大豆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7000 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000 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的味蕾;2000 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
从衣食到住行,从药用到审美,一个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个文明的诞生。这个植物的天堂,不仅塑造着中国,也在影响着世界。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用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21科28种植物的生命旅程,并讲述它们如何影响世界的故事。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国内目前时长最长的一部4k纪录片。在素材量方面,目前摄制植物素材将近400T,需要用40个10T的硬盘储存;800个5T的硬盘储存;要用40000个10G的U盘储存;看完所有的素材需耗时1200个小时;1T的素材长度平均约3小时。
整个纪录片制作历时2年,摄制团队使用了最先进的4K超高清摄影机、大型航拍无人机等设备,采用了延时摄影、定格动画、高速摄影、水下摄影、显微摄影等多种拍摄方式,为大家记录和呈现出一副完整的中国植物版图。摄制组还进行了17种植物的棚内拍摄,摄制了32个不同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视频,在延时镜头下,人们可以观察这些植物的动态,感受这些植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纪录片第一次大规模拍摄了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原始森林;寻找到中国茶树最古老的源头;长镜头记录生长最快的物种;解析植物用于医疗的密码;发现世界最年轻水果的秘密;寻找中国海拔最高的花朵。
在云南腾冲的高黎贡山,摄制组成员背负重达百斤的飞猫索道设备,趟过70多道溪流沟堑,在森林中爬行5个多小时,才能接近拍摄目标——大树杜鹃。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地区,摄制组冒着被疟疾病情传染的危险,记录了青蒿素,这一中国植物与科学家一起给世界的礼物,如何延续人们的生命。
在水下,为拍摄莲子萌发的过程,摄影师在专业上做出了各种努力。如何在水环境中实现既让莲子成活,又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要求?为防止水体变得浑浊,摄影师尝试紫外线照射和化学处理水体,紫外线照射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化学处理可以使水中的杂质结块沉到底部,不会影响画面的洁净观感。
为了记录只有一粒米大小的稻花,摄制组将水稻搬进室内,尝试在无风环境中拍摄稻花开放的过程。在室内拍到了抽穗,也就是稻穗从茎干中生长出来的过程……
“两年间,我们用镜头记录植物的行为,讲述植物的故事,用影像建立起植物的生命档案,最终,我们收获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纪录片总导演李成才表示,对于习惯了“人”作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导演来说,把植物作为主角,是一次挑战,更是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据悉,参与创作的人员约有200多位。有8个主要拍摄团队,133位摄影师同步进行拍摄,他们遍访了国内27省的93个地区,国外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印度、马达加斯加等7个国家的30多个地区。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以黄宏文、庄平、管开云、史军、冯广平等为代表的230多位植物界专家还深度参与了创作。
在发布会上,主办方发布了纪录片三个版本的宣传片。北京世园会形象大使董卿配音版宣传片、北京世园会植物馆荣誉馆长王石版宣传片以及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巨幅植物科学画作《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作者、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曾孝濂版宣传片。三部宣传片都以植物为绝对的主角,以惊艳的视觉效果带领观众进入不可思议的植物世界。其中,80多岁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教授级画家曾孝濂先生,还为这一纪录片创作了同名画作《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呈现了37种中国植物。
北京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表示,这部纪录片让人们重新回到由植物最初塑造的自然中来,感受植物为我们塑造的美丽家园。通过对植物世界的探索,引导观众体会中华文明对自然的谦逊和感恩,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及宝贵价值。作为北京世园会重要的展陈内容,纪录片将向广大游客展出。当植物和自然的状态被摄像机捕捉,被文字所记载,北京世园会也就成为了一届永不落幕的世园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