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将于8月8日上映,导演王冀邢的代表作《焦裕禄》被誉为“一部永不落幕的时代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奖最佳故事片奖。
7月9日,《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研讨会,影片总制片人、峨嵋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梅、导演王冀邢以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等专家学者出席。导演王冀邢表示,《红星照耀中国》并非应景之作,作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读者,在1987年,他就产生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想法。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1936年6月至10月,为了寻找东方魅力的美国青年埃德加·斯诺,在来到中国的第八个年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首都”陕北小镇保安,亲自采访了东方巨人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色中国”的外国记者,写下大量通讯报道,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他的长篇新闻特写《红星照耀中国》闻名世界,特别是中译本《西行漫记》1938年在上海出版后,成为全国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指南。该书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谈及拍摄《红星照耀中国》的初衷,王冀邢表示1986年以前他是编剧,后来当导演,拍了第一部《小萝卜头》以后,就想拍《红星照耀中国》,但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介入方式,尚未思考成熟,十年之后的1997年,他看了唐国强演毛泽东的形象,觉得特别适合,又想把《红星照耀中国》搬上银幕,但是在剧本阶段,他又放弃了。
就这样到了2017年,他和峨嵋电影集团董事长韩梅又提起了这部电影,王冀邢认为如果全国每年拍700—800部故事片,为什么不能有一部《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片子呢?“虽然这样的片子可能会亏本。”
《红星照耀中国》筹备了近三年,“一年多搞剧本,一年多准备拍摄,找钱,这种片子不好找钱,我们北京也找了很多大公司,都被拒绝。后来还是我们的民营公司西安绿地给予了支持,又得到市委宣传部的支持,还有峨影集团给我们撑腰,要不我们就放弃了,钱都没有,拍什么呀。”因为缺钱,本来应该去年6月开机的电影,被拖到了去年10月22号日开机。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于《红星照耀中国》,给予了赞许,认为虽有不足的地方,但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主创做了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尹鸿认为,影片采用了斯诺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第一人称就使这个作品拥有开阔的历史背景。片里面的人物众多,而且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对创作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验,有这么多的人物,从美术、从化妆、从环境,因为每个人还在不同的场景当中,这跨好多场景,大使馆、官邸、军人住的地方窑洞,各个不同的空间,这些对电影制作是很大的考验,但在这么一个历史大背景的呈现上,影片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