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今天中午吃的校园餐是机器人做的,好不好吃?”北京小学红山分校的同学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顿营养餐。该校校长蔡京华告诉同学们,学校在新学期告别了外送餐,迎来了“微厨房”,并配备了全链条智能供餐设备。新学期伊始,全市中小学生的校园餐供应再升级:240多个智慧食堂学期初投入使用;千余所学校食堂硬件提升;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
校园餐事关广大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让每个学生吃得安全、营养、可口,是家长们牵挂的“头等大事”。毋庸讳言,囿于种种因素,部分学校食堂管理不时出现疏漏,或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可能撕裂家校之间的信任,让家长对校园餐的焦虑不断加剧。
新学期伊始,北京中小学的探索实践令人眼前一亮:“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让餐品从出锅到餐桌的时间缩短超50%,100种不同餐品实现餐餐不重样,更可通过食安监管大屏、AI行为分析系统等构建全维度智慧监管。这些为破解长期以来校园餐安全与营养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印证了唯有以科技赋能、透明化管理,才能真正守护好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中央厨房+微厨房”的模式,有助于缓解校园餐“安全与效率难兼顾”的矛盾。中央厨房集中采购、统一加工净菜,从源头把控食材质量,避免了分散采购可能出现的来源不明、资质不全等问题;微厨房现场烹制则大幅缩短送餐时长,让学生吃到“热乎饭”的同时,减少了餐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北京小学红山分校从2小时50分钟的供餐时长变化,不仅是数字的缩减,更是对“新鲜与安全”的精准保障。这种模式既突破了部分学校空间有限的制约,又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了餐品质量,让“小空间办大事”成为可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慧食堂将明厨亮灶从“看得见”升级为“看得全、管得严”。以往一些学校的明厨亮灶可能停留在安装摄像头的表层阶段,而北京中小学新学期的实践则有利于实现全链条监管:食安监管大屏实时公示工作人员晨检数据与健康证,并突破性地接入中央厨房洗消间、切配间的视频信号,让远端央厨不再处于“监管盲区”。这种“人、货、场”全覆盖的智慧监管,相当于给校园餐装上了“电子眼”与“安全阀”,既督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也让家长随时掌握餐品制作全过程,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
校园餐的核心需求,从来不止于吃得饱,更在于吃得好、吃得安全。北京中小学智慧食堂的探索,有利于兼顾营养与多样性,打破校园餐“种类单一、口味单调”的刻板印象,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这与此前部分地区校园餐“重口味轻营养”“油腻超标”的问题形成鲜明对比,也契合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中关于“营养搭配合理”的要求。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中小学智慧食堂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当前,多地虽已推行明厨亮灶、校长陪餐等制度,但有的地方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有的陪餐记录流于表面,未真正发现问题;有的明厨亮灶仅覆盖部分环节,关键操作仍不透明。而北京校园餐以智慧化手段将明厨亮灶与全流程监管深度融合,明确了企业、学校、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并通过科技赋能让监管不缺位、不越位。这种模式无需依赖过多人力,却可望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督,尤其适合学校数量多、监管资源有限的地区借鉴。
守护校园餐安全,不是一次性“运动式治理”,而是需要长效机制的持续发力。北京智慧食堂的实践证明,当科技与制度相结合,当透明化成为常态,校园餐安全才能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预防。期待更多地区以北京为范本,加快智慧食堂建设,落实明厨亮灶标配,让每一份校园餐都经得起监督,真正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文/胡欣红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