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天,一架日军飞机从北平长辛店上空飞过,北平市民用相机拍下了这个瞬间。
如今,这张照片陈列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的第二部分。
细看这张照片,你的耳畔也许会渐渐响起日军飞机掠过北平半空的轰隆声——
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中国也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正如《论持久战》的英译版序言中所说的: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也是世界性的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意义的深刻洞察。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第四部分,一张德、日、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照片令人驻足良久——1940年9月27日,东条英机、松冈洋右等轴心国代表人物举杯“庆贺”,这几个战争的始作俑者,目光中透露着几分得意。然而,这种得意并不能持久。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世界潮流不可逆转。时隔不到两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犹如一盏明灯照透黑暗,很快打碎了轴心国妄图称霸世界的图谋——
1942年元旦,由中美英苏4国领衔,全球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第3天,中国战区正式成立,统一指挥中国及在越南、泰国等国的同盟国军队。
中国人民以14年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英勇奋战,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第四部分前言中所说:中国以长期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本的大量军力,打乱了日本既定战略意图,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力量,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军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换言之,这一重大贡献就是指,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价值。
东方主战场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主战场反法西斯主义的一面旗帜。
梳理抗战主题展等展陈素材,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亚洲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主线——1941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来自朝鲜、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名代表参加,成立了“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
1942年3月,中国拟订《对越策动计划大纲》,指导越南抗日力量在华发展壮大;
1942年12月,中国拟订《扶助朝鲜复国运动指导方案》,为朝鲜抗日力量提供经济支持和政治声援。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支持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地华人华侨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下,中国战场英勇抗战,极大地鼓舞了亚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中国战场的贡献诠释民族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这些价值观也同样体现在中国人民与兄弟国家、兄弟民族携手而进、生死与共的抗战历程中。
在抗战馆主题展览中,展陈了许多体现上述价值观的动人的历史瞬间:一个重达五六吨的石碾子,是川滇民众志愿者为盟军修建机场的实证;一张冒着长烟的“里斯本丸”号货轮照片,定格了中国渔民冒死营救384名英军战俘的历史画面……
数字是沉默的,但却能雄辩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对保卫世界和平作出的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
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十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5亿之多。
到1945年,日军投入到世界各国的总兵力达550万人,其中,中国牵制日军196万人。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
为抵御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牺牲惨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深刻指出:“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历史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守护二战历史的正确结论,就是守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根基。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历史基石。
你应该知道的80个抗战细节(四)
61.空投和平传单
1938年5月19日至20日,中国飞行员分别驾驶两架轰炸机从宁波机场起飞,远征日本长崎、福冈等地,投放“纸弹”——和平传单100余万张,向日本人民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62.援华抗战的“一碗饭运动”
从1938年起,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运动委员会连续4年发起“一碗饭运动”,目的是筹集善款和物资帮助中国抗战。之所以起名为“一碗饭运动”,是因为组织方决定,用发售餐券的形式来募捐,每一名认购者可以拿着餐券到指定餐厅吃炒饭一碗,而除炒饭成本以外的饭钱则用于赈济中国灾民、支援抗战。
63.美国飞行员的“血符”
根据公开史料,抗战期间,在中国军民帮助下,共有1200余名迫降日占区的美军飞行员幸存。当时,盟军飞行员在起飞前,会人手下发一张保命的“血符”,有些飞行员会选择将它贴在背后。这块布上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如果飞行员遇到迫降日占区的情况,只要向中国军民出示这块布,便会得到救援帮助。
64.石碾子轧出来的机场
抗战时期,中国动员数十万民众在云南、四川等地志愿修建机场,供盟军对外作战使用。由于当年的施工条件有限,志愿民众只能用绳子拉着巨型石碾,凭借人力,硬生生轧出飞机跑道。
65.飞虎队名称的来源
1941年,美国退役空军军官陈纳德带领美国志愿者奔赴中国战场,组成了著名的飞虎队,这个名称的诞生,源于美国飞行员们为了彰显震撼力,决定在飞机头部绘制鲨鱼头图案。但在当时,中国内地的居民对鲨鱼并不熟悉,便将这些飞机亲切地称为“飞老虎”。
66.驼峰航线
1942年3月,日军切断运输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滇缅公路。为打破日军封锁,中美两国共同开辟空中运输航线,必须飞越地形复杂、气象多变的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一座座高山峻岭有如骆驼之峰,故称作驼峰航线。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绝大部分同盟国援华军用物资自印度汀江通过驼峰航线运到昆明,共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80多万吨。
67.贝熙叶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贝熙叶是法国的医学博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贝熙叶投身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他在海淀西山的别墅——贝家花园也成为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一个秘密交通站。在汽油紧张的时候,年过古稀的贝熙叶就骑着自行车,横穿整个北平城,闯过层层关卡,走40公里的山路去运送药品。后来,这条地下运输通道就被誉为自行车“驼峰航线”。
68.五个印度医生的中国名字
柯棣华,原名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是一名印度医生。1938年,他随医疗队来华,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战地救护,其间由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提议改中文名“柯棣华”。1942年他因癫痫病逝于河北,年仅32岁。值得一提的是,跟他一起来到中国的其余四名医生也都起了中国名,分别是,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
69.报房胡同的劳工名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缓解国内人力资源的短缺,日本政府以招募华工为名强征苦力。北京档案馆公开的一张“北京特别市劳工名册”,上面详细记录了20位劳工的姓名和年龄,他们其中最小的15岁,最大的46岁,被送去做劳工的时候,他们都住在北京报房胡同。
70.中国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10月2日,途经浙江舟山东极岛时被美军潜艇误判后击中。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将舱门钉死,导致英军战俘遇险。中国渔民冒死营救了384名英军战俘。
71.失踪的美军战机与猫儿山残骸
1944年,一架美国B-24重型飞机执行任务返航时,因柳州基地遭日军轰炸改飞桂林秧塘机场,后因汽油耗尽飞机失灵撞上猫儿山坠毁而神秘失踪,10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996年10月2日,广西兴安县华江乡的两位瑶族青年在猫儿山采药时意外发现悬崖上有一架坠毁的巨型飞机残骸。经过工作人员数月搜索,最终清理出飞机残骸、机组人员遗骨及大量遗物。
72.拉贝日记里的孤儿
约翰·拉贝是一位德国商人,于1908年8月抵达北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义务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不顾危险、奋不顾身地抗议,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他还写下了长达2000多页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他在日记中提到,一对4岁和8岁的姐妹在全家11口被杀后,蜷缩于母亲尸体旁14天才获救。
73.日本反战作家绿川英子用世界语起名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日本作家绿川英子不顾家人劝阻,由日本乘船到达上海。1938年6月底,她和丈夫刘仁来到战时中心的武汉进行广播宣传工作。她用日语广播,向日本民众、向正在侵略中国的日本士兵、向世界各国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她的播音在日本官兵中引起震撼,很多士兵甚至因此放下武器。其实,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绿川英子是她用世界语取的名字,意思是“绿色的五月”,象征着和平的意思。
74.中国第一支装甲师的主力装备——T-26坦克
1938年,中国组建了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该师以苏联援助的T-26坦克作为主力装备,该型坦克配备45毫米主炮,公路最高时速达36公里,1939年12月昆仑关战役打响,T-26坦克协同步兵向昆仑关日军展开猛攻。日军负隅顽抗,并出动5架飞机轰炸。第200师在轰炸中勇往直前,重挫日军王牌第5师团,予其第21旅团以歼灭性打击,成为抗战中少有的机械化作战胜利范例。
75.白求恩首创“药驮子”
1938年初,加拿大共产党员、外科医生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帮助抗日。他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为抗日军民服务。为了方便移动救援,白求恩琢磨出一个桥形的“药驮子”,驮子两侧的抽屉用来装医疗器械和药品,“桥”上面放块门板就是一个简易的手术台,并且它能稳稳当当地搁在马背上,说走立马就能走。1938年11月,山西广灵公路伏击战,白求恩带上“药驮子”,将急救站设在离前线不到5公里的地方,40个小时里他连续做了71台手术。
76.新华社在延安播发的第一条英文电讯
1944年9月1日,在延安清凉山的窑洞里,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这条电讯得以播报,离不开一位“洋面孔”的帮助,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44年5月,他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参加了外国记者团,来到延安,并帮忙修改了新华社的第一条英文电讯。在延安的采访中,他发出了大量报道,让世界更清楚地了解延安和中国共产党。
77.八路军反“扫荡”的“翻边战术”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后,为解除南进后顾之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在严峻的形势下,广大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日军。1942年冬天,山东八路军提出“翻边战术”,即当敌人进行“扫荡”或者“蚕食”时,部队不是“敌进我退”,而是选准有利时机,“敌进我进”,“翻”到敌人占领区,粉碎敌人的“扫荡”“蚕食”。
78.远征军师长的“铁汉”印章
戴安澜,安徽无为人,中国远征军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5月18日在指挥突围时中弹负伤,26日重伤不治,在缅北茅邦殉国。为表明矢志抗战的决心,戴安澜曾为自己镌刻了一枚“铁汉”印章,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这枚印章后来一直由其子戴复东保存,2005年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79.女扮男装的归国华侨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1939年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起组建的海外支援抗战华人群体,成员包括3200余名来自东南亚多国的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为支援滇缅公路运输,南桥总工会广泛招募优秀机工,广大华侨积极响应,其中,马来西亚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参加机工队回国。直到在滇缅公路上翻车受伤,人们将她从压扁的驾驶室抬出时,才知道她是女儿身。
80.斯诺笔下的“红小鬼”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并以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揭开中国革命的真相,他在书中提到,自己初到苏区时,因为用“喂”称呼送水的中国少年而被无视,李克农提醒他,“这里所有人都是同志,他们是自愿参加革命的少年先锋队员,不是佣仆。”斯诺感慨,“从未在中国儿童身上见过如此高度的自尊”,他在这些“红小鬼”身上看到了超越年龄的使命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石爱华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