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在14年的抗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第一枪,打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原罪
一道山墙从中断裂:上半截镌刻着1894、1895、1900、1904、1914、1915、1931、1935、1937等9个年份;下半截则镌刻着与这些年份相对应的日本侵略者的原罪,如挑起甲午战争、提出“二十一条”、策动九一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等等;山墙的裂缝中间,则悬挂着若干让人难忘的历史“定格照”,如1901年日本签订对华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现场画面、1927年日本确立侵略全中国的“东方会议”的现场画面、1928年日本蓄意制造皇姑屯事件的现场画面等等。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来自于“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是“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
这道有象征意义的山墙的裂痕,撕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观众们往往在这里驻足良久,缄默沉思:在这道裂痕中,我们仿佛能听到侵略者战机轰鸣、枪炮震耳;我们仿佛能看到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反抗,看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徐徐拉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第一枪,打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事实上,早在七七事变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方针,如果把若干历史节点编织成一条时间之线,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发挥的独特作用——
1933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的条件下同国民党军队订立抗日协定的宣言;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号召各党各派和全国同胞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
1936年5月,红军发表了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
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组织两党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36年12月,国共两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出了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建议;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从白山黑水间的抗战起点,到领导一二·九运动;从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到全面开辟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打出了一片革命新天地。
第一枪,打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意义的深刻洞察。
历史一再证明,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深刻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抗日战争作为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其政治目的,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个政治目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军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漫步抗战馆的主题展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场正义之战中,“以战止戈”的磅礴伟力: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1938年4月的台儿庄大捷,成功击退日军精锐师团1万余人,中国军队凭借劣势装备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精锐,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照亮了抗战的至暗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人民打响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靠斗争创造历史”,更加深刻地昭示了我们如何才能“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你应该知道的80个抗战细节(一)
1.《东北事变始末记》:影片字幕揭露日军暴行
在市档案馆一份1932年的档案上,记录着一部揭露日寇侵华暴行电影短片《东北事变始末记》的约900字影片字幕。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当时中国饱受日本侵略者欺凌、军民奋起抗争的情形。
2.“TRUTH”蓝色布包:内装日本侵华罪证
1932年,国际联盟组织派调查团实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沈阳9位知识分子搜集日本侵华的铁证,装入绣上“TRUTH(真相)”字样的蓝色布包。1933年2月24日,国联承认东北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否认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的谎言。
3.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决定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其中驳斥了日本侵略者散布的“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所引起的”谎言,指出“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这些话!”
4.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手稿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要早9年。
5.“打回老家去!” 血书印上会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周恩来的倡导下,1937年6月20日东北救亡总会在北平成立。这面旗帜上有20世纪30年代辽、吉、黑、热四省地形图,旗面上写有295个爱国人士的名字,还有隐约5个大字“打回老家去”,是爱国志士用鲜血写成的。
6.烈士遗书:“读书尽心”“侍母要孝”
1932年3月,吉林爱国志士于登云被日军宪兵队逮捕关押。在狱中给儿子留下了诀别信。遗书中于登云嘱咐儿子“读书尽心”“侍母要孝”“将来各地处你要均应前往看看,以长经验”。1932年3月23日,于登云等13名爱国志士遇害。
7.蒋光鼐获赠“化险戒指”
一·二八事变时,爱国抗日将领蒋光鼐时任第19军总指挥,面对日军强兵压境,他在上海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军。此时,一位归国华侨将一枚戒指转交蒋光鼐,并说戒指中的石头名为“化险石”,是非洲出产的护身宝,希望蒋光鼐能够化险为夷。
8.一对“秘密”花瓶隐藏革命文件
1931年邓晓村与闫庆莲喜结连理,不久后,邓晓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二人在吉林市建立了秘密交通站,担负起传递党的重要信息的任务,并经常将党的文件隐藏在一对花瓶中。1937年邓晓村牺牲。闫庆莲则想尽办法将花瓶保存了下来。
9.林海雪原中的抗战武器
一把锈迹斑斑的手枪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在林海雪原中抗击日寇的自制武器,有的枪有效射程只有几十米,虽然比不上正规生产的手枪,但它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里,抗日军民生产出了手枪和手雷等武器。
10.东北抗联战士用戥秤称量草药
戥秤是抗联医院药品配备的一种计量工具,专用于称量轻量药品。当时抗联战士多用戥秤来称量草药,将草药放置在托盘上,以秤砣和秤杆为标准进行称重,这是抗联战士们保存自身战斗实力,做好长期斗争的重要体现。
11.东北抗联战士的“靰鞡鞋”
靰鞡鞋是东北特有的民俗物品。靰鞡鞋内要絮上一层靰鞡草,靰鞡草要用草榔头经过反复砸才会变得柔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展出的靰鞡鞋中,仍能看到其中的干草。在最艰苦、最饥饿的时候,战士们会将靰鞡鞋拿雪水煮着吃。
12.《露营之歌》:何惧蚊吮血透衫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这是《露营之歌》中的一首,歌曲作者李兆麟曾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露营之歌》歌词分别从春夏秋冬不同环境下的困难写起,真实记录了抗联官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3.见证历史风云的杨靖宇小方印
一枚铜质狮纽小方印,属于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1967年,一名村民在铲地时发现一个铜物件,洗干净后发现上面赫然刻着“杨靖宇印”。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印章已被博物馆收藏。
14.《大刀进行曲》手稿:隐藏在曲谱中的两个(喊)
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第29军官兵手持大刀,奋勇搏杀日军。音乐家麦新据此创作了《大刀进行曲》。手稿显示,麦新特意在歌词中标注了两个“(喊)”,分别位于歌词“冲啊”和“杀”之前,以此提醒演唱者这两句词要喊出来。
15.冯玉祥赠抗日救国奖章:东北位置写着“失地勿忘”
在抗战馆主题展览中,有一枚纪念章为冯玉祥赠送给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士的,其形状是当时的中国地形图。奖章左上角为黑色,象征当时被日寇占领的东北三省,上面有“失地勿忘”4个字,提醒战士们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16.《张仰贤大战百灵庙》
西安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出版的《张仰贤大战百灵庙》,记录了装甲车驾驶员张仰贤在手臂受伤的情况下,坚持驾车冲击敌阵直至壮烈牺牲的故事。傅作义发起的这次绥远抗战是中国局部抗战期间一次取得胜利的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17.面对华北事变东北发出了怒吼
1935年6月,东北反日总会、东北抗联领袖杨靖宇、赵尚志等一起联合印发了《为华北事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建立全中国的抗日联合战线。“你们还是甘心愿意当一辈子日本的亡国奴呢?还是愿意起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自由!”这是来自东北的怒吼。
18.华北的呼声——“经不起几回‘退让’!”
1935 年,爱国学生决定在12月9日举行大规模抗日救国请愿活动。清华学生蒋南翔独自躲到一处印刷车间,写下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中国是没有几个华北和东北,经不起几回‘退让’!”这是在危机面前华北的呼声。
19.一个凳子就是一方演讲台
一幅清华大学学生在街头演讲的照片中,一名学生手举话筒,站到一个小小的方凳上,朝着面前的人群演讲。在另一幅照片中,一名北京大学学生被两名同学举起来,一只手扒着电车窗户保持平衡,另一只手高举起来,向群众演讲。对他们来说,无论站在哪里,都要发出自己的抗日呼声。
20.香山石刻——“保卫华北”
1936年至1937年,北平学联和民先队在北平香山联合举办了数次夏令营,指导爱国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一天北京大学学生陆平看到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正在山石上凿出一个“保”字。陆平接过凿子,两个人轮流凿出“保卫华北”4个大字,表达抗日救亡的坚定决心。
21.简朴窑洞中确立抗日新策略
1935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如今,会议旧址仍在,5孔砖砌窑洞中,中间一孔窑洞为会议室。室内布置简朴大方,窑洞后侧为一满间火炕,炕上置小炕桌一张,地下放有并列的2张八仙桌及6条木条凳。
22.斯诺采访包“失而复得”
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出了通过持久战争取得胜利的方针。在斯诺结束采访返回西安时,采访包一度找不到了。好在经过工作人员寻找,赶在西安城门关闭的最后一刻,采访包被安全送还斯诺。
23.毛泽东、周恩来致信张学良用“友军”开头
193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为联合抗日,给张学良写了一篇亲笔信。这封信以“友军”开头,信中阐述了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期待。2个月后,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提出八项抗日主张。
24.国共同祭黄帝陵 作诗援引霍去病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毛泽东为此创作了《四言诗·祭黄陵文》,诗中引用了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里匈奴借指日本侵略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抗日救国将个人小家置之度外的决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