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一时爽,出事两行泪”——这句话道出了改装乱象带来的可怕后果。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正式实施,标志着这场持续多年的“速度与危险”博弈迎来关键转折点。新规以技术手段封堵改装漏洞,释放明确信号:使用电动自行车“安全为王”。
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但一段时间以来,人为改装电动自行车屡禁不止:解码限速器使最高时速达80公里/小时,加装大容量锂电池埋下自燃隐患……非法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速度提升,制动距离变长,操控稳定性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且改装后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容易过热、起火,引发火灾。据交警部门统计,涉电动自行车伤亡事故中超速行驶是主因之一。媒体曝光的“午夜飙车党”,以及“学生特供款”,更令人触目惊心。
非法电动自行车改装,改的是速度,赌的是性命,犯的是法律。任何漠视安全以追求效率、追逐私利的行为,都理应得到有效约束。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既是现实需要,亦是民心所向。
近年来,面对“失控”的电动自行车,各地各级管理部门也出台了各种防范措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管理者与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之间也因此摩擦不断。此次出台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提出要注重系统治理,强化标准引领和监管执法,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行业各环节安全水平。
尤其是对火灾风险与非法改装两大安全痛点,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一是非金属材料防火标准化。强化了产品对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从源头上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二是限速技术化。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增加了6类防篡改检查方法示例,并创新性引入“超速断电”机制——当车速超过限速时,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
此外,新国标还在整车编码应耐高温便于溯源调查,为提升安全性能鼓励加装北斗定位以提升溯源能力,明确通信模块需支持安全隐患实时上报等多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要求。从堵漏洞到建体系,完善全链条治理,竭力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以安全为基础、创新为驱动、品质竞争为核心的新阶段。
严标准、强监管,只是手段;促行业规范、保民众安全,才是目的。完善电动自行车各项标准,规范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安全是社会和相关部门始终不变的目标。支持电动自行车新规,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不闯灯、不逆行、戴头盔等小事做起。
文/子川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