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12:50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纪录片《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将于8月30日—9月2日每晚20:00档在CCTV-9播出。

纪录片以抗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家书”为主要内容载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民众、千万个家庭造成的切肤之痛,展现中国人民在战争艰苦岁月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抗战精神。纪录片中着力刻画了千万个家庭在战争中经历的苦难岁月、中华英雄儿女面对侵略奋勇抵抗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表达出“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思想主题。

私人信笺成“活史料” 围观叙事解码宏大抗战史

纪录片以历史发展脉络,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遴选近百封具有代表性的抗战家书。

这些家书既有左权、谢晋元、戴安澜等英烈的绝笔,也有萧红、张元济、顾颉刚等知识分子的感慨;既有印尼华侨岳生“决意返国从军”的壮志,也有普通市民姚稚鲁“一颗心天天在妻女身上”的牵挂;既有白求恩“为中国抗战耗尽心力”的赤诚,也有约翰·马吉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沉痛……这些家书,或来自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或来自后方默默支持的家属,抑或是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每一封都饱含深情,记录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众生群像绘“抗战图” 家国情怀串联山河记忆

“纪录片的核心是‘四万万人’,我们要展现的不是某一个群体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同心御侮”,主创团队表示。

从左权将军家书中惦记着“北北(女儿)是否学会喊爸爸”的眷恋中,我们看到了英烈前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底色。从闻一多在清华园听到卢沟桥炮声时,给妻子写信“耳边时来炮声,做文章、看书都没心思”,此后却带领学生徒步3000里西迁,在昆明街头跑警报时仍坚持授课的细节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从马来西亚女教师白雪娇化名“施夏圭”,剪去长发扮男装回国,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的”的决心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抗战信心与细节……从抗日英烈到普通民众,从归国华侨到外籍友人,纪录片通过多元人物群像,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

为确保史料真实可靠,主创团队对每一封家书的年代、背景、文本进行反复核实,对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严格对位。此外,为了丰富纪录片的内容,主创团队采访了不少家书故事人物的后人,如赵一曼孙女陈红、左权外孙沙峰、闻一多之女闻名等,通过他们的讲述,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沉浮,让历史记忆更添情感厚度。

科技艺术融合“新表达” 多维手段唤醒历史共鸣

如何用当代语言连接历史。纪录片主创团队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融合历史影像、纪实拍摄、动画再现、AE特效、AI生成等手段,让观众在流动的故事中感受家书的厚重与分量。

在视觉处理方面,纪录片充分调用了历史影像、纪实拍摄、情景再现、动画再现、AE特效等多种制作手段。通过AE特效对历史图片进行效果强化,使商务印书馆被轰炸后的场景更加震撼人心。这些技术手段不仅丰富了视觉表现,增强了代入感和表现力,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

同时,纪录片依托总台雄厚的媒资库,筛选出九一八事变日军进占东北、“一二·九运动”学生游行等珍贵历史影像,精准对标家书内容。在角色配音上,纪录片也下了功夫,邀请15位配音演员分别为赵一曼、左权、谢晋元等人物“读信”,让观众仿佛听见历史的声音,增强节目的角色代入感,让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致敬!112位抗战老兵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丰台区群众文化主题音乐展演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观演|丰台群众音乐展演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西城区发布抗战主题文化活动地图 10场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2025年《开学第一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新华社 2025-08-31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环境景观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600万套!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邮票将于9月3日发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08-28
开播!总台大型纪录片《胜利》书写十四年抗战史诗
央视社教 2025-08-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