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11时,“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在鲁博馆区引玉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精选馆藏132幅抗战时期木刻作品、13种版画图书刊物及3封画家信札,充分展示了14年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抗争史。
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策划。展览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网信办 国家文物局公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陈列展览”主题推介名单。
展览引领观众重回烽火年代
1931年至1945年,是中国人民历经十四载艰苦抗战的峥嵘岁月,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在鲁迅先生的培育下生根发芽、在战争风雨中顽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场捍卫人类文明的伟大战争中,中国美术工作者以刀为笔、以木为媒,创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的木刻版画。这些作品不仅深刻记录了民族的苦难,更成为投身救亡运动的有力文化武器。在鲁迅先生的大力倡导与悉心栽培下,一代木刻青年迅速成长,并于抗战的熔炉中锤炼成熟,成为抗战木刻的中坚力量。
本次展览精选馆藏132幅抗战时期木刻作品、13种版画图书刊物及3封画家信札,以“举国之殇”“抗争怒潮”“万众一心”“重整河山”四个主题篇章,系统呈现“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这一朴素艺术形式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充分展示了14年抗战中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抗争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品出自江丰、李桦、陈烟桥、卢鸿基、力群、王琦等多位重要版画家之手,生动刻画了白山黑水间的殊死抵抗、青纱帐里的游击烽火、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民众团结支前的感人场面。
展览设计融入代表性版画元素,尤其突出李桦1935年创作的经典之作《怒吼吧!中国》,紧扣展览主题。这部作品以极具张力的刀法,将被缚男子挣脱枷锁的瞬间定格为民族觉醒的象征,这也是抗战时期最具传播力的视觉符号之一。
展览主色调选用深红、灰黑与原木色等富于历史质感的色彩,营造民族危难时刻的压抑氛围,同时彰显以生命和血肉熔铸的艺术力量。展览空间亦突破室内局限,延伸至户外,通过在斑驳粗糙的墙面上以油墨再现战斗场景,还原“十字街头”传单式抗战宣传形式,引领观众仿佛重回艰苦卓绝的烽火年代。
新兴木刻运动为抗战发出呐喊
“看看这张木刻画,这是郑野夫的《九一八(沈阳城之轰击)》作品,给人一种紧迫的兵临城下的感觉。”展览讲解员说道,鲁迅最早倡导的木刻讲习会于1931年8月举办。紧接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鲁迅催生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为抗战发出第一声呐喊,木刻版画家成为抗日战场宣传的主力军。
在展馆二层,展示着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版画家们借鉴陕北民间年画和剪纸艺术,使得版画上的人物面部都变得白净起来。力群先生称这样的版画艺术特色为“延安学派”。这一时期的作品同时反映了延安如火如荼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画面出现在多部作品中。
《怒吼吧,中国》新书含160幅抗战版画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开幕式现场,新书《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作品集》发布。据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李开龙介绍,这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精心编选的抗战版画集大成之作。这部图书内含160幅抗战版画作品,分为“举国之殇”“反抗怒潮”“万众一心”“重整河山”四个篇章,生动呈现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人民从苦难到觉醒、从抗争到胜利的壮阔历程。
在本书的工艺设计上,人大出版社也倾注了诸多巧思:采用四色印刷工艺,力求还原版画原作的黑白肌理与历史质感;选用裸脊装订的方式,可实现书页180度平摊,方便读者完整欣赏跨页作品与细节画面;搭配特种纸张印刷,纸张的细腻触感既呼应了木刻版画的材质特性,也增强了书籍的厚重感与收藏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