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烽烟。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烽火点燃,在对日作战前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拿起武器、浴血拼杀,创造出多种克敌制胜的战法,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战斗中,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阻断日寇侵略的步伐。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踏足华北大地,冀中平原上硝烟蔽日。1938年寒冬,贫苦回族农民之子马本斋振臂高呼“拿起枪,保家园!”康庄伏击如神兵天降,零伤亡斩敌八十;八公桥一役“牛刀子剜心”直插敌寇心脉……毛泽东口中这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带领下,用血肉建起敌后抗日堡垒,将团结抗战、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刻进中华脊梁。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献县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他远赴东北投身军旅,七七事变后不久,马本斋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3月,马本斋率队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重要区域河北河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同年,马本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凭借卓越军事才能,1939年,马本斋担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战期间,他率部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余人。
1943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的攻克伪二方面军孙良成总部八公桥(今河南省濮阳市)战斗。此次战斗,马本斋大胆提出创新战术“牛刀子剜心”。“按照咱们现在的理解,可以类比为‘斩首’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长途奔袭、突然袭击,以胆略和果断直击敌人老巢,而后再回头清剿外围据点。”马本斋纪念馆馆长马岩告诉政知君。
回民支队和兄弟部队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11月16日晚到达八公桥包围伪军指挥部,随后发起猛攻,很快八公桥所有敌人全部缴枪投降。
马岩表示,“牛刀子剜心”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人在指挥部突然被“端”后乱作一团,我军官兵乘胜顺利拿下了周围据点,取得战斗完胜。经此一役,我军毙伤敌人数百人,直接俘虏伪军超1000人。
奋勇抗敌的历程,不光有摧城拔寨的功勋,也有着令人慨叹的血泪。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回民支队转战于清河、交河和子牙河以东等地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马岩告诉政知君,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对日伪军造成很大震慑,敌人对其束手无策。在汉奸“献计”之下,1941年夏,敌人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走,逼马本斋现身。在狱中,敌人对白文冠进行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逼迫她给儿子写劝降信。白文冠咬破指头血书4个大字:“抗日到底!”同年9月7日,白文冠绝食就义。战场上的马本斋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眼含泪水写下了:“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4年2月,积劳成疾的马本斋与世长辞,年仅42岁。生前,他抱病最后一次为部队作动员报告时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英雄已逝,气节永垂。为纪念马本斋,献县本斋回族乡本斋东村建成马本斋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马本斋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倪家宁 高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