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木拖鞋声,是童年最质朴的音符。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木板、一条旧轮胎,经过简单的加工,就能变成陪伴我们度过整个夏季的“木沓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夏天,大街小巷就会响起噼里啪啦的木拖鞋声响,要是木拖鞋的声响突然集中起来,就说不定是哪个地方出了什么事,喜欢看热闹的人聚集到一块儿来了。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大街小巷都回荡着木拖鞋的合奏,石板路、砖头路上是清亮的“叮咚”,硬土路上是闷闷的“咚咚”,而软土地上则把所有的声响都温柔地吞没。
我们光着脚丫套着木拖,在晒得发烫的巷子里追逐,木拖声就像会说话的精灵,母亲们总能从错落的节奏里分辨出自家孩子的动静。
木拖鞋,也称木屐,我们这里叫木沓子、沓板子。木拖鞋,虽说制作简单,但是我当时想要一双木拖鞋,竟与父母亲磨蹭了好几天,才答应找一块木板让巷子里的丁木匠去制作。制作木拖鞋的木板,一般会选质地硬一点的木材,1.5厘米左右的厚度,根据脚的大小画成鞋形锯开,砂纸打磨,然后在鞋头前钉上帆布条或橡胶皮就成了。讲究一点儿的会在鞋底上刻上一些防滑纹路,然后在前后掌钉上旧轮胎皮。
我至今还记得平生第一次穿上木拖鞋时的高兴劲儿,噼里啪啦地满街跑,得瑟得很。木拖鞋,非常实用,人们下班回到家就会立马脱下鞋子,换上木拖鞋出出气,乘乘风凉。脚跑脏了,随时可以用水冲冲,太方便。
木拖鞋当时也有成品卖的,有木头本色的,更有漆上颜色、画上花卉图案的。妻子说,她5岁那年,晚上在街边的竹床上乘风凉,待夜深了起床回家时,发现自己的彩绘木拖鞋被人偷走了,还被母亲一顿骂。
记得1965年我上初二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穿了一双黑塑料凉鞋,让大家眼热得不行,羡慕死了。再后来,随着塑料拖鞋的逐渐普及,木拖鞋噼里啪啦的声音慢慢地少了,并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还记得家附近百货店第一次卖塑料拖鞋时,街上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其实木拖鞋的历史很悠久了。汉朝就流行着木屐出门,女子出嫁亦多着木屐,屐上敷彩画,并以五彩带系之,一点也不输今天的品牌款式。相传南朝诗人谢灵运创制一种“谢公屐”,“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谢灵运列传》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去年在老屋清理杂物时,一双早被废弃的木拖鞋让我端详良久。在那深浅不一的沟壑里,分明还藏着我整个童年的夏天。
(姚维儒)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