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心动时|老舍 以笔为枪赴国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08:04

2025年8月24日,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59周年纪念日。老舍先生出生于清光绪年间,是我国现当代小说家、戏剧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茶馆》《龙须沟》《方珍珠》《红大院》《神拳》等,无不蕴含着动人的人文情怀,彰显出不朽的艺术魅力,深深走进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里。

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

当两年小学校长

为孩子们创作了两部童话

1899年2月3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老舍生于北京城。父亲舒永寿是皇城的一名护军,每月发三两饷银。老舍是这个家庭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老舍的父亲阵亡。从此全家只靠母亲马氏缝洗和在小学当佣工维持生活。老舍幼时是个郁郁寡欢的孩子。他自己曾写过:“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老舍幼时上私塾,1907年转入北京西直门市立小学三年级,后转入南草场街的京师第十三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才上了不到半年,因家庭经济困难退学。1913年夏,考入公费供给膳宿、课本的北京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老舍得到校长方还先生和国文教员宗子威先生的指教,开始用文言文写散文、写诗。

1918年,老舍毕业后,被派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该校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初名为北平国民第十七小学,是清末京城为数不多的公立小学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校园北侧挖出“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证明该小学校址曾是清末重臣张之洞建立的京师图书馆旧址。

老舍担任校长期间,推行新式教育,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并且重视德育与体育,其“真善美”精神成为校训核心。仅两年的校长生涯,老舍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中篇童话《小木头人》、儿童话剧《宝船》等作品。

1923年夏,老舍由天津市南开中学回北京,在北京教育会当文书,同时在北京市一中兼教语文,业余时间在燕京大学旁听英文。1924年夏,经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介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英国文学作品,并开始写小说。老舍在英国教学的五年时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同时期,他成为“文学研究会”成员。

1929年夏,老舍离英回国,途经巴黎等地,后因路费不足滞留于新加坡,在一所华侨中学教国文,课余写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老舍回到北京,后受邀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教学之余,写了小说《上任》《月牙儿》《老字号》《断魂枪》等。1936年秋,老舍辞去山大的教学工作,在青岛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在这时期,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与《文博士》开始发表。

方家胡同小学

“文协”抗战的七年

它听见过多少次炸弹的爆炸声音哪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抗日救国,老舍毅然舍家奔赴武汉,与郭沫若、茅盾、阳翰笙、楼适夷、郁达夫、冯乃超等作家一道在党的领导下,为组织全国性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工作。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成立。 郭沫若、茅盾、冯玉祥、丁玲、许地山、巴金、夏衍、老舍、郁达夫、田汉、朱自清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老舍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主持日常工作。此职务,他连选连任直到抗战胜利。对“文协”总务部主任的工作,老舍曾说:“事实上,就是对外的代表,和理事长差不多。”

老舍在整个抗战期间,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激发爱国情怀,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抗战文艺》在汉口创刊。

自《抗战文艺》创刊至终刊,老舍不但在组织出版上做了大量工作,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同时,老舍积极倡导通俗文艺,而且致力于写作通俗读物,他以大众最为熟悉的形式,创作了不少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写过鼓词、旧剧、歌曲、小说。随着战事频繁,生活愈加艰难,但老舍在文章里说,“力气没白费,我遇到过读了我的鼓词与小曲的伤兵与难民。这是些特殊的伤兵与难民。肯少吃半顿饭,而去买本刊物来念。”

老舍还在《抗战文艺》专号上发表小说《敌与友》。《敌与友》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张村和李村历来水火不容,积怨已久,但是抗战爆发后,两个村的村民化敌为友,一致抗日。老舍用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团结抗日的有力召唤:只有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才是真正的民族大义。

1939年6月至12月,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由夏而冬,走了五个多月,共二万里。路线是由渝而蓉,北出剑阁,到西安;而后入潼关到河南及湖北;再折回西安,到兰州、榆林,青海、绥远、宁夏等地。也是在这次的北行中,老舍在边区第一次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

1940年2月,老舍将此行情景写成了长诗《剑北篇》。这是老舍在抗战期间用大鼓体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老舍生前出版过的唯一的一部长诗。同时期,他还创作了话剧《张自忠》,倾情表达了抗战将领张自忠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以此激励抗战中的广大军民。

抗战时期,老舍著有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谁先到了重庆》等九部;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的第一卷《惶惑》、第二卷《偷生》;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鼓书词《王小赶驴》《新拴娃娃》《张忠定计》等;京剧《忠烈图》《王家镇》等。

1945年5月4日,为庆祝“文协”成立七周年,《抗战文艺》出版“纪念特刊”,老舍的《文协七岁》于首要位置刊出,他在文章中说,“七年虽短,可是以一个团体来说,以在抗战中的种种艰难来说,这实在不算是很容易的事,在这七年中,它听见过多少次炸弹的爆炸声音哪!”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在丰富胡同的小院住了16年

他曾透露还有三部小说要写

1949年10月,在美国的老舍接到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整理行装由美国返回祖国,并于12月12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周总理接见了他。

1950年1月4日,为庆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年,也为了欢迎老舍由美国归来,全国文联在北京饭店举行联欢茶会。茅盾致辞后,老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联欢会进行到自愿表演节目时,老舍为大家唱了刚刚创作的太平歌词《过新年》,还唱了一段传统京剧《审李七》。2月,老舍被增补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4月初,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携子女们由重庆回到北京与老舍团聚。多年漂泊后,老舍以二百匹白布的价钱,在东城区迺兹府街丰富胡同10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买下了一处小的套院。他对小院进行装扮的头一件事,就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种在院中,一边一棵。在这个小院,老舍住了16个年头,这是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

老舍此番回到北京后,立即开始了工作和写作。他首先参加了北京市曲艺创作与改革工作。之后,又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还创办出版了通俗的、大众的、综合性的文艺月刊《说说唱唱》。老舍与广大的曲艺工作者一道为歌颂新社会、宣传时事政策而积极努力。回国仅两个月,他就写出12篇作品,包含鼓词、相声,散文、杂文和文艺评论。

1950年5月28日,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大会主席团互推老舍为主席。周恩来总理亲临大会。

老舍成为文联理事会主席后,不仅要处理文联的日常工作,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接待外国作家代表团,还要坚持创作。他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8月,老舍发表了反映在两种社会制度下艺人命运巨变的五幕话剧剧本《方珍珠》。之后,老舍又创作了一部取材于人民政府为龙须沟居民改变恶劣生活环境的话剧《龙须沟》,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焦菊隐二度创作,完成了《龙须沟》舞台演出脚本。人艺为此组建以于是之为主演的剧组。《龙须沟》上演后,轰动京城,首都各界群众争相观看。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老舍一家人。

1953年10月,老舍随团赴朝慰问,并留在志愿军驻地半年,随后写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63年秋至1964年春,老舍还深入北京郊区密云、香山等处农村公社体验生活。老舍去世的前一年(1965年),在香山乡间,他曾向老朋友王莹、谢和庚夫妇透露:他还有三部小说要写,一部是自传体,一部是八大胡同,一部是天桥。

没有北京城

就没有老舍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殁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之子。北京城里许多地方都留下过老舍的生活印迹,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给予老舍深厚的艺术滋养。他写了一辈子北京,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他的文字超越了时间,成为北京城永恒的精神印记。

老舍早年入私塾,写字素有训练,在北京师范学校时,深受校长方还的赏识。方还“博学好古,精诗词辞章之学”,是民国初期享有盛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在方校长的影响下,老舍的书法起点甚高,书法意象来自魏碑及汉隶,楷隶结合,端凝清腴,自然蕴藉而又绵里裹铁。

老舍幽默风趣,爱好颇多,诸如打拳、养花、书法绘画、古器文物、收藏鉴赏等,都非常内行。老舍先生常自作嵌名联,颇有意趣。比如流传甚广的一联:“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该联构思精巧,又不失嵌名之妙。另有赠茅盾:“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还有赠曲波“曲高和众;波远泽长”等,耐人回味。

1966年8月24日,老舍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去世59年了,老舍笔下的“文学的北京”,因其独特的“京味儿”和底层关怀仍引发人们的共鸣,这文学的生命力越过时空而来,显得尤为珍贵。

整理/本报记者 李喆

文并供图/方继孝(文史学者 鉴藏家)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心动时|正义的一环:西班牙国际纵队中的中国志愿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2
一种说法|清退“沉睡”就诊卡传递民生温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北京文化消费焕发新动能 地标撑起消费“新骨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古北口这块石碑暴露日军侵略野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晋江会馆 永兴寺 厂甸小学 藏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6
万安公墓里追忆抗战名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5
抗战就在我身边|京城巷陌藏龙虎 隐蔽战线立战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5
观北大“烽火传薪”专题展 回望北大抗战时期的文脉与担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