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厨艺竞技赛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火热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支机器人战队齐聚现场,化身“大厨”挥勺掌厨,围绕烹饪操作的精准度、菜品呈现的品质感以及创意研发能力三大维度展开激烈比拼,为观众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生活场景中深度应用的无限可能。
步入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观众瞬间就被四溢的香味吸引。循着香味一路来到首届中国炒菜机器人大赛的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30支炒菜机器人队伍沿着会场两侧一字排开,将评委席及各类食材供应商围在中央。伴随着机器人的搅拌、颠锅,食材的香味渐渐散开,一旁举着盘子的观众忍不住踮起脚尖向内张望。不到两分钟时间,一盘炝炒土豆丝就摆在观众面前,大家争相品尝后,评价褒贬不一:“熟是熟了,但是味道很一般。”一位大哥边尝边说。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尝过后觉得味道还可以,但跟妈妈炒的土豆丝比起来,觉得“还是妈妈做得好吃!”
比赛设置了“标准菜包挑战赛”和“创意菜挑战赛”两大赛制,30支机器人队伍现场竞逐烹饪精准度、菜品品质及创新能力。据现场评委介绍,标准赛以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醋溜土豆丝等国民家常菜为题,重点检验机器人对火候控制、时间把握、料包投放比例等“基本功”的掌握;创意赛则结合平谷大桃、红薯、娃娃菜等本地特色食材,要求参赛方在限时内完成创作,既考验机器人的高效运作能力,也鼓励地方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的巧妙融合。
“我们这台机器不仅可以满足八大菜系的烹饪需求,还能在烹饪的同时做到没有油烟,是大厨的好帮手。”富港万嘉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承龙介绍,目前这台设备已经在养老院、医院和香港机场的部分餐厅得到应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制作出不同菜品,“养老院和医院对菜品油盐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的设备可以在这方面做到精准,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刘承龙介绍,炒菜机器人做出的菜品可以满足一般的需求,但距离顶级大厨还有差距。
首届中国炒菜机器人大赛是“生鲜智造·标准味来”首都共享中央厨房产业峰会的一部分。峰会现场,“首都共享中央厨房产业联盟”宣告成立,旨在打通产业上中下游资源,推动平谷区“首都共享中央厨房产业集群”加速落地。现场还发布了《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全球首个“世界炒菜机器人展厅”同步落地。该展厅规划建设炒菜机器人园区,打造集研究、交流、展示、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加速传统厨房智能化改造,助力平谷区打造成为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全国中央厨房企业集聚区、首都共享中央厨房产业创新区。
近年来,平谷区聚力打造首都共享中央厨房,推动传统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已落地康安利丰、紫兴园、中粮肉食、圃美多、西贝、千喜鹤等51家中央厨房上下游企业,食品产业正逐步成为平谷支柱产业。同时,平谷区围绕净菜进城、“平急两用”、健康饮食等目标,实施智慧供餐、科技创新、产业融合、食安检测、营养提升五大工程,招引供应、加工、配套服务等全链条企业,先行先试打造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智慧餐厨应用场景,并逐步拓展至全场景。8月8日,首批康安利丰、紫兴园2个首都共享中央厨房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10.5亿元,占地160亩,预计达产总产值50亿元。未来,平谷区将构建中央厨房生态体系,打造“前端定制供应-中端集中加工-后端优化服务”的完整闭环,提升中央厨房在食品供给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