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豆不是吃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0 10:36

镶嵌勾连卷云纹铜豆

说到“豆”你会想到什么?杂粮?种子?但在古代“豆”最初并不是食物的名称,而是一种容器。古文字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小篆中“豆”如其形,一足、一柄、一盘、一盖,圆腹高足,宛若一颗饱满的豆荚立于天地之间,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豆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度盛行。早期的豆用来盛放黍稷,后用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是贵族们宴饮时使用数量最多的盛器之一。“禮”(礼)字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豊”(丰)字构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构成的“豊”(丰)字,体现了祭器“豆”在祈求丰收祭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工记》说:“食一豆肉,饮一豆(斗)酒,中人之食也。”就是说,吃一豆的肉,饮一斗的酒,这是普通人的食量。

在庄严的宗庙仪式中,豆与鼎、簋等礼器依序排列,其数量、材质直接映射主人的身份等级。《礼记》中记载,鼎等主要肉食器皿为奇数,而盛放果蔬或辅食的豆等须用偶数,此为“阴阳之义也”,契合古人天人相应、阴阳调和的文化理念。此外还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的森严规约,一器一豆皆成礼法符号。而在贵族宴饮中,仆从捧豆侍奉的场面亦成为周代礼乐文明的日常注脚。其高柄设计不仅便于握持,更使食物远离地面尘土,实用中暗含对洁净的追求。

最早的陶豆见于龙山文化,素面浅盘下接喇叭形高足,质朴如大地初醒。商代青铜豆初兴时仍延续陶豆遗风,盘浅足粗,纹饰简拙,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面纹青铜豆便是代表。西周中期,豆的礼仪属性强化,器身渐趋厚重,盘腹加深以便容纳更多祭品,足部收束为修长圆柱,如陕西宝鸡出土的夔龙纹豆,盘沿蟠曲的龙纹与足部垂鳞纹相呼应,庄重中透出灵动。至春秋战国,豆的形制迎来大解放:豆盘出现隆起的半球形盖,盖钮常铸成莲瓣、鸟兽等立体造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螭纹盖豆,盖顶三只伏兽环钮而踞,盖面密布交缠的螭龙,铸造之精令人惊叹。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出土过一件带盖青铜豆,通体遍布精细纹饰,变体龙凤纹奔放不羁,勾连云纹虚实相映,层层分明又变幻交融。圈足往上,单元纹饰以三角形为串联,尖峰交错,丰富传神。从中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模印工艺已具有高超水准,繁缛为美的精细雕饰得以呈现,顶奢错金银工艺也日趋成熟。

秦汉之后,漆器与陶瓷以轻盈之姿登场,笨重的青铜豆退出了生活舞台。然而它并未真正消亡——汉代漆豆朱黑交错,仿青铜形制而更显飘逸;宋明瓷豆青釉如玉,高足托起莲瓣盘。直至今日,高足果盘的设计中仍可瞥见豆之遗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这个灰不溜秋的陶缸为何能占据国博C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0
撞脸LABUBU的它已有2000年历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5
这些器物名你都会念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8
看殷商大展前这篇干货满满的指南请收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8
文博日历丨2000多年前,有一只长着鸭脚蹼的鸟
央视新闻 2025-05-26
《简牍探中华》带你看 2000多年前的“小猫餐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06
可爱又霸气!2000多年前的“四不像”来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2-23
189件(套)精品楚汉文物亮相江西南昌
中国新闻网 2024-12-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