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被评为“北京榜样·青年榜样”的张华伟,是天坛公园的一名双语讲解员。他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向世界讲述天坛故事。
据了解,天坛的遗产区约占北京中轴线遗产区一半的面积,申遗期间,张华伟接待了十多批外籍专家考察团。为更好地讲述天坛故事,张华伟依据公园文物、建筑、景点的文献资料,进行重新梳理研究,牵头整理出上万词的法语讲解词,并结合时代要求更新讲解内容。同时,他对多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语境习惯进行比较研究,达到专业性交流水平。
一次,一位法国专家提问:“天坛的祭天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什么形象对应呢?”张华伟立刻回答:“中国古人祭天,祭的是整个大自然,只有敬畏自然,才能活得安稳。法国哲学家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的论述也提到要敬畏大自然,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来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听到这里,一行专家纷纷鼓掌赞同。2024年7月,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张华伟感到非常激动。
天坛祈年殿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多年来,张华伟接待了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还有国际法院院长、克罗地亚前总统等。在张华伟娓娓道来的讲解中,他们惊叹于中国古建筑的恢弘之美,更被敬天、祭天等文化传统深深吸引。
天坛既是首都形象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今年初,一群来自美国的青少年站在祈年殿前用中文合唱了一首《如愿》,在国际上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外籍游客纷沓而至,探寻悠久的天坛文化。
按照公园领导提出“在服务中交流”的要求,张华伟承担起提升年轻同事英文讲解水平的任务,通过改善发音、提高语法、实地演练等方式解答英文讲解难点,传授外事讲解技巧,为公园培养青年讲解员后备力量。他还联合首都高校外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成立了天坛公园国际青年文化宣讲志愿服务小分队,经常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义务为游客讲解天坛的历史文化,服务游客千余人次。
“能够在这个地方向中外游客讲述天坛故事、交流中华文化,我感到非常荣幸。”张华伟说道。
摄影/陈逸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