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站的一幕令人瞠目:一名男子身披黑斗篷,以爬行方式进入车厢,吓得乘客尖叫逃散。事后调查发现,这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起号"表演——该男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并配文"我能成功吗",赤裸裸地暴露了其博取流量的意图。这种为“起号”不择手段的现象,正在网络空间蔓延成灾,亟需重拳整治。
当前,荒唐“起号”行为已呈现五花八门的乱象。有的博主在公交车上捏爆牛奶喷洒乘客,获得近5万点赞,有的专挑路人泼饮料、抢饭吃,美其名曰“挑战”。虚假人设的营造更是重灾区:编造原生家庭悲剧、炫耀“卷款潜逃”、制造两性对立等剧本轮番上演。AI技术的滥用又添新乱,自动生成的低俗西游改编、恐怖画面等内容大行其道。当原创乏力时,这些乱象暴露出部分网络内容生产者已毫无底线可言。
究其根源,是畸形的流量变现模式催生了这条灰色产业链。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博主通过四五轮极端内容吸引流量后,往往删除前科“洗白”账号,随即开启直播带货、广告植入等商业活动。如某个编造家庭不幸的博主,正是在收割全网同情后迅速转型带货。更隐蔽的还有“养号-卖号”模式,专业团队批量生产问题账号待价而沽,一个18万粉丝的账号叫价高达1.7万元。在这条利益链上,平台算法推波助澜,广告主暗中输血,黑产中介穿针引线,共同构成了荒唐“起号”的经济基础。
这种病态生态已造成多重危害。于个体而言,地铁爬行、公交恶作剧等行为直接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权益;于社会层面,虚假人设、低俗挑战扭曲价值观,尤其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于网络环境中,则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挤压优质内容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当“黑红也是红”成为信条,法律底线就会被突破。
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需要打出组合拳。平台当守好第一道防线,运用AI识别、人工复核等手段,对新人账号的前期内容重点监控;完善举报机制,对“洗白”账号建立追溯体系。监管部门则需强化动态监管,定期评估平台审核效能,对屡教不改者顶格处罚。法律层面,应明确“养号卖号”行为的违法性质,对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技术提供方也需担责,在AI生成环节设置敏感词过滤。唯有形成“平台自查+政府监管+司法惩戒+技术防控”的全链条治理,才能彻底铲除荒唐“起号”的生存土壤。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当人们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时,更需警惕其中暗藏的扭曲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整治荒唐“起号”乱象,不仅关乎网络生态健康,更是守护社会文明底线的必然要求。唯有让违规者无利可图,让守法者向阳生长,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文/关育兵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