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AI通识课,大学生体验“人机携手”创作音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02 18:00

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实施AI(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正值期末,一场别开生面的AI音乐创作大赛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300余名大一新生打破专业界限自由成组,“人机携手”创作音乐,展现教学成果。记者梳理发现,多所部属高校和高职院校也已开设了AI通识课。

中国音乐学院大一新生“人机携手”创作音乐

来自国音管弦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音乐学系等不同学科背景的14名学生组成了“破晓繁星”小组,他们的作品获得了比赛一等奖。“评委老师说,我们的音乐曲调悠扬,歌词押韵,听不出‘AI味’。”组长吴云天笑着揭秘,每位成员都拿出了专业绝活。

本学期初,国音AI通识课策划人、国音教授付晓东就带领学生了解并学习了AI编曲与制作、音乐信息的可视化与提取等技术,随后便预告了期末将举办比赛的消息,还要求学生在期中就提交作品小样。

中国音乐学院大一新生“人机携手”创作音乐

吴云天回忆,这件一等奖作品的诞生之路并不平坦。“大家第一次‘雇’AI创作,满怀好奇。输入关键词和曲风,AI很快就能反馈曲子,每首都听着中规中矩,没有乐理问题。”组员们按照个人喜好提交了一首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期中成绩并不理想。后来,大家找第一名小组和老师取经,发现AI作品需要“养成”。“我们太依赖AI了,导致曲子很‘干’。”吴云天解释,“换句话说,就是作品‘AI味’太重了,没有展示出我们的专业技能和思考反馈。”

于是,大家转变思路,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养成”了这首一等奖作品。“AI每一次反馈,我们都尝试输入调整指示。比如钢琴系的同学提出,希望音乐层次会更丰富,所以我们就告诉AI加一些背景白噪音和鼓点,果然更好听了。”吴云天补充,学习音乐理论的同学又听音谱曲,把谱子扒下来,对歌词稍作调整。经过长达半学期的输出和反馈,这首曲子才完成了“逆袭”。

“AI是工具,但无法代替人的生产力。”付晓东说,希望学生们通过大赛学会拥抱并用好人工智能。下学期,该校还将持续建设AI通识课,把人工智能和音乐理论、表演等系列专业课相结合,设计丰富的活动。 

和吴云天小组一样,本学期市属公办高校的近5万名大一新生都在AI通识课上体验了“人机携手”的乐趣。北京工业大学组织学生为宿舍搭建智能控制系统,借助AI之手操控窗帘、风扇,调节室内温度。北京农学院引导学生利用海量农业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北京工商大学的《舌尖上的AI》课后,学生们设计了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工智能系统。北京建筑大学把数制转换、逻辑思维等内容列入通识课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筑牢计算基础。

除了市属公办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部属高校,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金融科技学院等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也在本学期试点开设了AI通识课,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编辑/李天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