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新发多点开花 增量资金有望驰援
中国证券报 2024-12-26 09:48

2024年即将收尾,回看全年基金新发市场,以认购起始日为统计标准,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新发数量已经超过1130只,合计首募总规模达到11844亿元。近期,基金新发市场的表现依然活跃。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以认购起始日为统计标准,12月份以来,已有36只基金选择跨年募集(募集期起始日在年前,计划募集截止日在年后)。此外,还有近20只基金将发行日定在2025年1月份。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对2025年的政策力度和经济修复持积极乐观态度。随着一系列重磅政策出台,权益投资信心明显得到提振,当下或是布局权益类产品的较好时点。在具体的配置方向上,消费、科技、制造业等板块的投资价值备受机构重视。

跨年权益类新品数量较多

以认购起始日为统计标准,Wind数据显示,今年新发基金数量超过1130只,合计首募总规模达到1184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新发基金数量略有减少,但合计首募总规模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1515亿元。

更多增量资金仍在持续入场。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5日,12月以来,以认购起始日为统计标准,公募市场上已有36只基金选择跨年发行。从基金类型来看,权益类基金的数量偏多。其中股票型基金有17只,混合型基金有11只。

此外,还有19只基金将募集的首发日定在了2025年。这些选择在2025年发行的基金中,权益类产品的数量仍然占大多数,以围绕沪深300、中证2000、中证A500、科创50等宽基指数布局的指数类产品居多。

在上述新发基金中,东方红远见精选、摩根上证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ETF、华安中证全指计算机指数、融通品质优选等的认购天数均在90天以上。南方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指数的认购天数最少,仅有5天。

在这一波新发基金中,出现了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身影。比如,主动权益类基金方面,拟由李文宾担纲的永赢锐见进取已经在12月23日开始发行;量化基金方面,拟由博道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杨梦担纲的博道中证A500指数增强将在12月30日发行,另一只由知名量化基金经理乔亮担纲的万家中证2000指数增强将在2025年1月6日发行;FOF(基金中基金)方面,拟由知名FOF基金经理林国怀担纲的兴证全球盈鑫多元配置三个月持有期混合将于2025年1月6日发行。

重点布局科创主题产品

从近期新发产品的名称中可以看出,科创主题产品成为多家公募机构的重点布局方向。Wind数据显示,按认购起始日期来统计,富国创业板50ETF、富国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嘉实创业板50ETF、富国上证科创板新能源ETF等多只科创主题产品已宣布将于2025年1月份发行;中欧恒生科技指数、摩根上证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ETF等产品已于近期开启跨年募集。

周期、红利等主题产品亦受到公募机构的青睐。比如,前海开源基金将在2025年1月份发行一只周期主题产品前海开源周期精选,中欧基金在12月23日发行了一只资源主题产品——中欧资源精选,华泰柏瑞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均在近期发行了红利量化主题产品。

另外,富达基金计划在明年1月发行公司首只FOF产品——富达任远稳健三个月持有混合型FOF。据悉,该产品是富达基金精心打造的FOF旗舰产品,拟由基金经理赵强担纲。此外,路博迈基金在近期发行了首只气候主题产品——路博迈CFETS0-5年期气候变化高等级债券综合指数。

资本市场或迎来拐点

展望2025年,汇丰晋信基金的基金经理闵良超表示:“明年经济有望迎来需求周期、地产周期、产能周期的拐点。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市场的拐点有望出现。随着供需格局迎来改善,企业业绩或进一步好转,其中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整个资本市场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看到,从9月下旬到12月,决策层表态积极、增量政策不断出台,我们期待2025年具体政策的落地和推进,以及政策到位后,地方隐性债务与房地产库存问题有望解决。国内有效需求有望逐渐恢复,经济基本面会进一步向好。”财通基金的基金经理金梓才表示。

此外,中欧基金表示,从资金面来看,2025年预期ETF资金净流入规模或大幅度提升,保险资金亦会出现大幅度的资金净流入,随着中国经济预期改善,外资配置A股比例有望持续提升。关于2025年的配置方向,中欧基金表示,鉴于当前宏观经济持续修复,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AI)应用、半导体、新能源等,预计将成为市场的领头羊板块。“对于2025年的投资机会,我们看好消费和科技两个方向,更倾向于大众消费,如餐饮、旅游及乳制品、服装等商品消费;科技行业中,关注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AI应用和硬件、机器人等领域,这些行业不仅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且具备较强的成长潜力和技术壁垒。”

汇丰晋信基金的基金经理陆彬表示,重视以中游制造业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这是我们明年关注的最大投资机遇。随着海外制造业供应链的产能扩张,国内对于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科技行业的投入大幅增加。相关股票的估值和业绩在过去一两年持续承压,在我们的投研框架中处于非常低的位置。我们已看到越来越多的自上而下的信号,很多中国的优势行业,包括新能源、制造业、周期、化工等,可能2025年在需求侧会有一些政策助力。更多的变化可能发生在供给侧,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行业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到了明年二季度,投资信号可能会更强烈。如果市场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演绎的话,一些中游制造业企业有望迎来估值和盈利的双击。”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