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胸有苍穹,才能笑看世间云卷云舒。
清代学者张潮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窗里看月,二是庭院望月,三是高台玩月。”
有格局的人,所见之处,步步皆景,心怀日月,海纳百川,包容万象,从容自在。
你的人生格局,其实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
01
读过的书,沉淀你思维的深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歌手李健说:“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会束缚于单一的三观中。
读书读的并不是书面的文字,而是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
读书,让你的生命变得辽阔,能够摒弃浮华,认识自己,找回自己。
人生烟火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浮光掠影的东西太多。
唯有读书,才能让人一直保持清醒,不迷失自己。
读过的书,沉淀你思维的深度。
曾国藩出身农民家庭,家族中500年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他天赋不高,甚至称得上笨,连小偷的天赋都比他高。
但是他却通过读书这条路,一步步从秀才奋斗成进士,进士被点翰林。后来又因为读书,修身养性,成为一代“完人”。
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靠的正是读书。
宋代文人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对人言语无味。”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了这个世界。
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尽可能地多读书。书读多了,自然能脱胎换骨。
所有读过的书,都藏着你未来的路,命中的福。
02
走过的路,拓展你眼界的广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走过的路,经过的风雨,所有的经历,都是你人生的升华。
多出去走走,你的世界就不是井底那么大。
虽然井口能看到蓝天,但你看不到那无边的晚霞。
真正能治愈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经历。
走过的路,也是你眼界的广度。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他的精神也是受尽了摧残,后又被贬惠州、儋州,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险。
那些心里的创伤,那些难捱的日子,最后都是苏轼在经历中治愈了自己。
他每天把自己置身于山水间、人群中,书海里,让自己不断地经历,不断地释怀。
最后我们才能看到活得那么洒脱的“东坡居士”。
有位作家说:“走万里路,读懂了岁月,人生就只剩洒脱。”
人生没有无意义的旅程,每一步都记录着成长的痕迹。
百事从心起,心中有江海,眼里无是非。
阅山河,见湖海,走过世界,接受生活的起起伏伏,去经历,去见证,人生视角才会越来越宽阔。
03
遇过的人,教会你做人的宽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论语·述而》
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年华里,总有一些相逢,让你觉得,人间值得。
即使遇见一些烂人烂事,那也是会让你成长。
所有的相遇,都是在成全你的人生。
遇过的人,教会你做人的宽度。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东游,被一群小孩堵住了去路。
孔子弟子子路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们怎么办?”
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
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
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
项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然看见路中间摆着一些石子、瓦片。
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
项橐答:“筑城耳。”
孔子又问:“城之何用?”
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
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
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
孔子说:“我过又待如何?”
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
孔子见辩不过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
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所以说:很多人闯进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
一步一修行,一岁一成长。
遇见的人都是带着使命和你相遇,好的,助你成长,坏的,帮你渡己。
弘一法师说:“无论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总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在于你看轻了多少事。
你若与生活和谈,与世界言欢,人生尽是笑开颜。
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林清玄写过这样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看雪,智者见白。
做一个有格局的人,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用广阔的格局,去探索内心的宇宙。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本文首发于诗词天地,如需转载,请联系开白。编辑:阿菲。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