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场所躺地打滚、哭闹不止,父母淡定地在一旁刷手机;孩子发脾气摔玩具,父母跟着一起摔;孩子上学磨蹭,家长非但不催,还跟着磨蹭,反正迟到了,孩子会更着急……不同于上一辈儿的传统带娃方式,如今很多年轻家长带娃专治各种不服,主打一个“不惯着”。
“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针对这种“以退为进”“反向带娃”的方式,心理专家也提醒,在“反向育儿”操作中,也要区分年龄段,家长不能任性,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图源:IC photo
现象1
“她在地上打滚,我也一起躺地上”
90后妈妈小张,女儿刚3岁。她说自己带娃就一个原则——不娇惯。用她的话说,“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凭什么让着你?”
女儿喜欢吃冰激凌,但小张却不敢让孩子贪凉。“我家宝宝因为我们不让她吃冰激凌,就在地上打滚儿,哭闹着不肯起来。我见怎么也劝不好,索性一起躺地上,比她哭得还大声。你别说,这招儿还挺管用,没一会儿她就不哭了,呆呆地看着我。”
孩子年纪小,经常下手没轻没重,小张也不忍着。“我家宝宝有个坏习惯,喜欢抓我头发,而且抓头发的时候还特别使劲。一开始我让她松手,她不听。后来我就开始抓她头发,看谁熬得过谁。几次下来,她就不敢了。”
小张说,自己也是新手父母,不懂如何带孩子,经常上网“取经”。她注意到,很多年轻家长跟她差不多,“网上不是有句话吗?‘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我觉得在某些场合,这句话‘在理’,你要让孩子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她才能自己判断还要不要做。”
湖北武汉一位8岁小朋友沉迷网络游戏,不想上学。父母在与老师商讨后,主动提出“休学”,让孩子专门打游戏,下狠心要治治孩子的网瘾。父母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并且还有考核指标,要求孩子每日中午、晚上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自己与职业选手的差距。结果,一周的“休学”刚进行到第三天,孩子就已经崩溃了四次。家长说,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包括打游戏。
小张说,她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非常赞同这对父母的做法,“年轻父母就是要用魔法打败魔法。”但小张也表示,当类似的手段起到效果的时候,父母也要跟孩子讲明白,家长为什么这么做,“标本兼治,才是硬道理。”
现象2
“孩子可以哄可以宠,但要有原则”
1987年生人的伊女士是位二胎妈妈,两个孩子哥哥7岁,妹妹4岁。“孩子跟着奶奶或姥姥时,比较受宠。出门经常要什么,老人就给买什么,不买孩子就会哭闹,但是跟我们出去他们就不敢。”
伊女士分享自己的带娃经验说,有一次她带女儿出去玩,女儿看中了一个玩具,站在那里不给买就不肯走。“我就说,那你就站在这里,你不走,我就先走了。之后我也不管她,掉头就走。她看着我走出很远,态度坚决的样子,只得乖乖跟了过来。”
在伊女士看来,孩子可以哄,也可以宠,但是要有原则。“小孩子都喜欢买东西。但出门之前,我会跟他们讲好,一个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钱。约定好之后,再带他们出门,这样也给他们树立了一个规则意识。通常情况下,他们都能够遵守约定。”伊女士认为,孩子小时候正是建立秩序的阶段,家长不能一味顺从。
90后妈妈小岩更是把自己4岁半的儿子调教成了做家务的一把好手,而她采用的方法则是适当地“示弱”。“生个孩子不就是为了多个帮手吗?”小岩开玩笑道。“不过,我觉得男孩子就得养得独立一点,不能磨磨叽叽、唯唯诺诺,这样长大了怎么成为男子汉?”
很多时候,小岩会向儿子“示弱”,让孩子帮她完成一些家务。比如,帮她把垃圾扔到垃圾桶,想吃苹果了喊儿子帮她洗一个,累的时候让儿子给她捶捶背。“现在吃完饭,他会自己把碗筷放到厨房,还会拿着扫把帮忙扫地。有时候他不想干,我就会表现出很需要他帮忙的样子,他干完,我还会感谢并夸奖他。他也觉得自己被需要,很有成就感,是个小男子汉。”
追捧:硬核带娃“冷处理”
大庭广众之下,孩子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哭闹着就是不肯起来,家长该怎么办?一些年轻家长的处理方法被视为“很硬核”。
记者注意到,常有一些家长带娃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被年轻家长们关注并讨论。一则短视频中,一名一两岁大的小朋友躺倒在街头便道上号啕大哭,身后一对90后父母淡定地倚靠着身边的花坛,微笑着聊天,偶尔瞟上一眼躺在地上的娃。
超市里,一名一岁大的小男孩手上抓着从货架上拿来的糖果,被父亲一把抢过放回原位。小男孩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瞬间倒地“碰瓷儿”。孩子爸爸放好东西,看了一眼倒在地上的娃,单手拎起他的后脖领子,淡定地走出超市。
另一则网上流传较广的视频中,一个小孩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哭大闹,躺在地上不起来,年轻的妈妈就在一旁静静地刷着手机,任由小孩在大街上撒泼打滚,不理睬。直到孩子自己哭累了,发现打滚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才爬起来继续走。
类似的带娃方式被年轻父母视为“反向带娃”。网友评论也很有意思,“几岁的逆子怎么可能玩得过几十岁的逆子。”“这都是90后父母玩剩下的。”
采访中,伊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孩子哭闹屡劝不止的时候,她也会发脾气,情绪上来时甚至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但她很快就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后来,她也会学习视频中的那些父母,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去理睬他,孩子见自己的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自然就停止了,“这种方式我觉得有效果。”
提醒:“反向带娃”,家长也要把握好分寸
对于年轻父母“反向带娃”的方式,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认为,从积极的角度讲,这种方式表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成长,有所反思。
“面对孩子的蛮不讲理、任性胡闹,苦口婆心讲道理、说教都不起作用的时候,那么家长会想着尝试另外一种方法。这种‘反向带娃’类似于心理学当中的结果教育。”韩三奇说,尤其是对于低龄小孩,他们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看不到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那么家长就把结果直接呈现出来,孩子一下就明白了。“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劝不住,家长可以假装大哭大闹,甚至动作更夸张一些,表情更丰富一些,让孩子看到自己这种行为对家长造成的影响。孩子反而会安静下来。”
但是在一些公众场合,如果任由孩子长时间哭闹,而不去制止,这种处理方式,会不会给其他人群造成困扰?不少年轻家长对于孩子在公共场所的哭闹行为也表示“会有压力”。那么,碰到这种“突发”情况,家长该怎么做才更有效更智慧?
韩三奇说,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对于低龄的孩子直接抱离现场,脱离公众情景,家长的压力会减少,孩子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对于大龄的孩子,可以进行事后管理,比如当时跟孩子商定换个地点再聊,暂时搁置孩子的诉求,或者有限度满足孩子的某些诉求,让彼此对抗的情绪先缓和下来。然后,倾听孩子的述说,因为允许孩子诉说,会快速释放孩子的对抗情绪,只要孩子情绪缓和下来,之后的沟通才会有效果。
韩三奇认为,对于未成年孩子的管教责任主要是家长承担,比如那些任性的孩子,往往是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认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殊不知,低龄的孩子道德观念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完全听凭自己的感觉,没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在7岁之前,大部分决定还是要由家长主导,不能过早“放权”。
韩三奇也提醒家长,“反向教育”也要区分年龄段,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思维特点不一样。低龄孩子采用结果教育,对于八九岁之后的孩子,则要改变策略,进行逻辑教育。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看到因果关系,就不能只盯着结果去责备他,而是要对孩子加强引导。比如作业没有完成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孩子自己不会做,还是没时间做?讨论代替指责,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交由孩子自己处理,孩子的责任意识、行为规则观念会慢慢养成。”
编辑/谭卫平